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19 04:15:56

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目前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尤其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迫切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的问题,提出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研究也较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在我国大学教育实践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较突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能力

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界定,离不开对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的掌握,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的岗位工作需求。

综合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基本特点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大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独立生活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其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要求包括: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6类,其中主导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工作能力、专业态度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且专业工作能力优于专业态度能力。这使得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更必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态度和专业方法,同时,还必须培养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学术科研工作和知识性教学,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却仍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不少高校不能为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或创造有利条件;再加上缺少科学、规范、健全的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办法和机制,不能把大学生实践活动和教学计划很好地统一起来,组织开展一些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等较深层次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锻炼。

2.课程设置更重视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管理类是一门创新性、实践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理念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纵观经济管理类的教学计划,理论课在学时和学分上占有绝对优势,实践与实训课程比重偏小。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偏重于系统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单向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没有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教学计划中严重缺乏各种实践教学的设计,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直接影响到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

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则比较欠缺和薄弱,评价方式简单,是一个难以完全精确定量的综合性指标。在教学中评价学生实践能力时,目前多采用由任课教师评价,缺乏科学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与学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任课教师单一评分的办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实践能力大小的依据,易受任课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的偶然性和局限性较大,也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全貌。

4.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经济管理类具有高实用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具备既懂得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企业管理经验。就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成长路径来看,经济管理类的大多数教师也遵循着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导致了经济管理类教师普遍缺乏实际经验,缺乏基本的商业头脑与经营理念,其自身对管理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够深刻。

5.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目前高校在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资金短缺,有些高校实验设备和仪器落后,实验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二是不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和完善。有些高校的一些专业还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多是由自己凭关系去找实习单位。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1.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培养大批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趋同化现象”。国家重点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2.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信息传授为主的单一的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如探究教学模式、体验反思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掘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案例来源要从实际管理中发生的事件中来,同时要具有代表性,才能使学生从案例中能领悟管理的实质,掌握管理技巧。

3.大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高校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判,可采取评价方法:学生之间的互评、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点围绕课常教学和素质拓展构建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体系是目前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兼顾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

4.优化教师团队

优化教师团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保证。首先,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同时也符合高校教育文化层次需求的人员到学校任教;其次,聘请业界精英担任兼职的教师,同时为在校教师提供其更多的与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接触的机会,提升其实践能力。

5.整合学生实习实践资源,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ERP实验室,模拟酒店、模拟法庭、模拟会计和模拟教学等。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直接进行实战演练,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次,要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以及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实习教学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实践教学,建立校企研究中心,创办科技园,建立顶岗实习基地,这样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及经济效益,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进入科研前沿和实践领域的平台,促进大学生获得就业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企业与大学必须进行相互协作,构建一种互动双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雪梅.工商管理学科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与管理[J].社科纵横,2010(1).

[2]陈辑.从企业用人的角度谈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作者简介:贾显维(1965―),女,陕西礼泉人,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上一篇:两个100*100阶矩阵相乘的并行程序 下一篇:利用社会中介力量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