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7 08:51:28

让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尽快适应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一、面对新课改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众所周知,当前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不争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懈怠。有的持观望态度,不相信此次教改能够深入进行或长久进行下去;有的教师观念比较守旧,一时还接受不了如此大手笔的教改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属于自身素质有限,在接受课改理念和实施课程改革的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彰显新课程的特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要想让课程改革深入实施下去,教师应更新已有观念,并随着教改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教学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便万事大吉了,而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仅要做到这一点,更要利用讲授课文知识的契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与语文能力,使得学生不仅要掌握了一定的教材文本知识,更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质。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十分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特征,在组织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良好的品质精神,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施以相应的教育策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发展,达到全面进步、共同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就是要求“实”和“活”

“实”,此处指知识的落实程度。自《新课标》(实验稿)中出现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后,不少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就“因噎废食”,淡化语文知识的传授。其实,语文知识是学习理解母语掌握祖国语言的必备工具,是新课标的三大板块之首――“知识与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不应该淡化更不能废弃!真实的课堂是讲求信度的课堂,真实的课堂是尽量避免作秀的课堂。公开课,特别是语文公开课,最容易陷入作秀的泥潭:课堂上热热闹闹,师生互动,声、影、画齐聚;学生听讲愉悦非凡,听课教师激情澎湃;可下课问问学生,这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除了答高兴外,就说不出什么了。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真实的学生,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也许超出你的预设、也许滞后于你的预设,真实的课堂就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而不能死抱着教案一成不变,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照着课前设计的轨道走下去,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灵性的。我们的每一节课里,都应该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那是最美的声音。真实的课堂决不能成为精彩结果的呈现、优秀学生的表演。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1.组织多种活动,积累写作素材

不可否认,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同志认为搞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实在是浪费时间,会影响教学成绩。笔者深深感叹,这种教学意识实在可以休矣。我们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仅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与全面能力,进而会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这些教学活动既包括语文学科专有的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等,还应当与其它初中学科相结合,组织类似的知识竞赛,手抄报竞赛等活动。还有,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职能部门,结合一定的人文节日,如母亲节、植树节、感恩节、教师节等等,组织一定的专题活动,在活动中一点点地加强学生的语文意识与能力,以达到利用学生活动来提升学生成绩的具体构想。

2.注重情感表达,消除恐惧心理

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写作环节,当前一大部分初中生一提到作文写作就会头疼不已,写出来的文章干瘪无味,缺乏真情流露,不仅在作文立意上模仿甚至抄袭,甚至在材料选择及语言的运用上都有模仿乃至抄袭别人的嫌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消除语文作文的畏惧心理。引导学生:所谓写作,无非就是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活动,心理体验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培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再学习一定的表达技巧即可。而学生平时写作不到位的真正原因往往在于不从自己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挖掘材料,而是刻意模仿别人,不相信自己,有了真实的心理活动,才有真实的作文素材,那么作文写作也便不再是洪水猛兽,学生也不再谈文色变。

3.创造写作机会,体验成功

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目前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现状中也应担当一定的责任,主要表现在给学生创造的机会不多,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功喜悦,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里笔者主张将竞争机制进入到每一篇作文习作的练习当中,将那些习作中的优秀作品,一定要动员学生将其投稿到对应的杂志上,或者教师集体组织投稿;对于学校组织的有关征文活动,一定要一次不落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并把平时每周的习作练习和这些征文比赛积极结合,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写作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上一篇:用“心”转化学困生 下一篇:浅谈我国中职旅游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