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盐都——琅井

时间:2022-10-17 08:33:24

说到盐都,云南人基本上会想到黑井的名字,由于旅游开发较早,又在昆明中心地段大作广告,千年盐都黑井名头响亮,去的游人自然也多,甚至前些年就已经夺下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头衔,声名一时响彻全国。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离黑井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被人遗忘的盐都——琅井。

琅井,位于楚雄州禄丰县妥安乡,若不是近年来在妥安乡公路旁立了一块:“云南历史文化名村”的指路牌,琅井厚重的历史被世人发现,还不知要等多少年。

古代云南盛产卤盐,曾有“古滇九井”九处盐井,琅井便为其中之一。其实发现琅井的历史一点不难,因为历史上琅井曾有4部志书,这些书早已将琅井的辉煌写得明明白白:早在唐代,琅盐井就在南诏国的控制之中了,所生产的食盐全部供应王室,平民百姓根本没有资格食用;明清两朝,琅井产盐极度兴盛,所产食盐全部由中央政府管理,并在此设立中央直属的朝廷大员——琅井盐课提举司。

1000多年的开采史,近600年的苦心经营,琅井盐靠着马帮和古道远走四海,曾经把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打造成了一个辉煌的古镇!它曾为朝廷“岁供万緍”,创造出了难以置信的“经济神话”,同时也写就了一部围绕食盐展开的血泪史。走访今天的琅井,我能清楚的明白琅井人的失落。那些古巷民居、高楼大宅内住满了村民,村外那座建于唐代,曾经的禄丰第一大寺开宁寺仍在,可是已早不见当年的香火。那座祈求文脉兴盛的魁阁,更是在前些年差点倒塌。而从历史记载和老人回忆中,琅井还有了一个在今天看来环境破坏案例:由于过早和过度的开发,使这片本该葱郁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光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年年爆发洪灾,清澈的琅溪变成浑浊的泥沙河,河道常常淤塞,患及两岸田畴甚致村庄。旧志上那“沿堤百余株,春绿夏暗”的杨柳不知所踪,河中屯积着红色的泥沙,威胁着这座百年古镇的生存。

历史的脚步走到1952年,琅井告别了它所有的辉煌和屈辱:由于各种生产食盐的条件已丧失殆尽,人民政府宣布封井停产。从此,古驿道上绝了马帮,一度商贸繁荣的琅井街,变成了地道的乡村。

如此种种,不免让人感到一丝苍凉,于是乎,有莫名而来的游人把到这里旅行称作:苍凉之旅。

感受琅井的苍凉,最好的去处无疑是建筑。今天琅井值得凭吊的地方,包括温家大院、魁阁、开宁寺、龙祠等。温家大院躲在琅井一角,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如今院内有好几户居民居住,很难跟琅井“近代豪门三大家”这样显赫的历史联系起来。另外一个看点就是位于琅井小学内的魁阁,这座祈求文脉兴旺的建筑,在整个楚雄州境内都是值得一提的清代建筑瑰宝,听村上老人说,前些年魁阁曾经濒临倒塌,琅井人硬是齐心合力修缮了魁阁,没有让这象征过往辉煌的建筑就此倒下。琅井的老宅并不是所有都如魁阁那么幸运,走在琅井阡陌纵横的巷中,时常会发现那些破旧的老宅,它们无人修缮,只能在野草中残喘着自己的生命。就连那座制盐人世代膜拜的大龙祠,也早已是“朱雀桥边野草花”满目凋零,只是站在它面前,仍旧能回望几百年前的辉煌。琅井现在的还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村南宝华山上的唐代古刹——开宁寺。古刹曾为禄丰第一大寺,在云南佛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只不过历经沧桑变化,屡遭兵燹,几度重修。现寺内还留有明万因癸丑年“昊天阁”直匾、天启丙寅年《陈大模重修开宁寺碑记》、清提举司《来度重修开宁寺碑记》、提举司《朱璋重修吴天阁碑记》、《宝华圣泉碑记》、清乾隆乙丑年“十王殿”横匾、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丙子年秋所题“云未饭”横匾,铸造于大明万历天启年间的佛、道教铜像大小八十余尊。上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三层九龙抱柱“皇帝万岁”牌位(现存于禄丰恐龙博物馆),一时惊动全国。据说,寺内原来还有一部清康熙皇帝御笔《妙法莲华经》(传说全国仅有七部),只可惜已经流落民间,踪迹难寻。这不免又让开宁寺和琅井其它建筑一样又多了一丝苍凉。

上一篇:生活实践式的口语交际教学 下一篇:滇南有个“小江南”——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