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性垄断法律规制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7 07:44:32

行政性垄断法律规制分析论文

一、行政性垄断的一般分析

(一)行政性垄断的含义及其与国家垄断的区别

简单地说,行政性垄断是政府及其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和排除竞争的行为。它是以行政手段强行配置资源,长期封锁市场,持续限制竞争,致使市场机制失败。其主体不是参与市场的经营主体,而是地方政府和中央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因为是否实行行政性垄断以及实行什么样的行政性垄断都是由行政机关决定的,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本身并没有、也无权实施行政性垄断行为。这一点意味着一旦因行政性垄断发生诉讼,这些行政机关将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告。

在实践中,行政性垄断的主体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地方政府与政府职能部门以自身名义实施的垄断,如地方政府命令阻碍地区间商品自由流通。二是政府的经济行业主管部门以行政性公司的名义实施的垄断。这种垄断表面上是以市场主体名义实施的,但这种市场主体以行政权力为支撑参与市场交易,甚至与行政权力合二为一,本质上属于行政性垄断。

但是,行政性垄断的主体不包括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实施的垄断属于国家垄断,同一般意义的行政性垄断不同。“国家垄断一般是和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的,是国家对经济运行的一种干预和保护。”[①]它是中央政府实施的合法垄断,目的是调整和保护国家的经济运行,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属于反垄断法规制的对象。

国家垄断与行政性垄断有着根本的区别:(1)“国家垄断一般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②],而行政性垄断则与国家经济政策无关。(2)“国家垄断往往以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作依据,是一种合法行为”[③]而行政性垄断是通过行政权力的滥用实现的,并以有关地方政府、部门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土政策、命令为依据,是一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3)国家垄断是中央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的,具有统一性,而行政性垄断则是地方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实施的,不具有统一性。(4)国家垄断的目的是调整和保护国家的经济运行,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行政性垄断的目的是维护地区利益或行业部门的局部利益,其结果是破坏了市场的统一。

行政性垄断的实质是行政权力的滥用,没有行政权力介入的垄断就不能称其为行政性垄断。这一特征从根本上揭示了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的区别。经济性垄断是指经营者、经营者联合体或者经营者组成的社会团体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联合限价、分割销售市场及企业滥用其经济优势等手段取得市场的垄断地位。各国的反垄断法中都主要规定了这一方面。而行政性垄断则是通过行政权力的强行介入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并非市场运行规律的体现。

(二)行政性垄断的特征

行政性垄断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垄断的行政驱动性。行政性垄断状态的形成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而是依赖于行政权的驱动。其与经济性垄断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后者的形成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完全没有介入行政权力的因素。

第二,行政权运行的违法性。行政性垄断状态的形成乃是行政权违法运行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行政权的滥用,即虽然限定在职权范围内,但却违背法律赋予职权的目的行使职权;另一方面表现为任意超越职权,突破法定权限的疆域行使权力。

第三,行政权运行的分散性。行政权的行使有两种倾向:一是行使过程中的过于集中倾向,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过程的决策、执行、监督没有明确的功能和组织划分。二是行使过程过于分散的倾向,表现为政出多门,行政决策缺乏前后连贯性,行政执法中多标准,管理对象难以是从。行政性垄断正是行政权运行过于分散的集中体现,地方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地域化或部门化的分散执法正是行政垄断的具体表现。

第三,垄断实施的强制性。行政性垄断以行政权力为后盾,在实施中往往是通过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机关或经济行业部门行政管理机关的一种或明或暗的自上而下的在一定区域内或在一定行业部门内有约束力的经济命令而实施的。例如,通过颁布规章或授权,使个别企业在某些产品的生产或销售方面、在某一行业部门处于人为的垄断地位等。

第四,垄断后果的破坏性,即与经济性垄断相比,行政性垄断一经生成,其对市场机制与效率提高的内在破坏作用相对较大,而且其消极影响还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

(三)行政性垄断的主要表现

行政性垄断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地方贸易壁垒、部门贸易壁垒和政府限定交易等。

1、地方贸易壁垒。就是指一些地方及地方政府部门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不考虑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长远利益,滥用行政权力搞地区封锁,市场分割,采用设卡堵口、提高标准、价格差别、税收歧视、信贷歧视等各种手段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限制地区间的竞争。其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为企业组织生产要素和划分销售市场,企业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2、部门贸易壁垒。即政府的经济主管部门为保护其特定行业的企业与经济利益而实施的排斥、限制或妨碍其它企业参与竞争的行为。如公安部门指定办理身份证的照相单位,交通管理部门限定他人到指定的停车厂停车等。

3、政府限定交易。即政府和政府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使用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服务和劳务,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通常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前者是政府或政府部门以文件或其他公开的形式直接要求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后者指政府或政府部门限制他人购买商品的选择权,从而达到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商品的目的。实践中,诸如指定建筑项目承包商、限定出租车车型等行为均属于这种情况。

4、设立行政公司。即政府和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设立在一定行业具有统制功能的公司。行政公司兼具经营和管理的职能,既具有商事公司所没有的行政管理权,也具有行政机关所没有的经营权,实现了金钱和行政权力的结合。这种公司的优势不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其实质也不是经济优势,而是滥用行政权力的结果。

二、行政性垄断的危害和成因

(一)行政性垄断的危害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行政性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超越或滥用行政职权而实施的后果表现为限制竞争或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具体而言,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性垄断使行政机关无法发挥正常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如何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的问题。而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会通过一定措施干预和规范经济。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也存在着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关系的问题。

从竞争法的角度讲,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合理界定并实现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职责权限,市场经济作为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是迄今最有活力的一种经济形式,但是自发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表现在竞争领域就是市场的无序竞争。在此情况下,需要政府介入市场,具体就是国家以竞争法的方式确定竞争的领域、竞争的原则、竞争的手段与方式、竞争的责任等有关整体竞争秩序的内容;在竞争状态下,依法保护竞争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有序竞争的目标,调整国家的竞争政策与目标,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

由此可见,在国家确保竞争的前提下,无论市场竞争如何变化,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即行政机关在市场竞争中的职能只能界定在规范、确保竞争的层面上,其职责权限设定的目的只能是维护国家法律所确定的竞争秩序。行政机关假借行政权力、滥用行政权力、超越行政职权实施的违法行为,不仅不能确保竞争的有效进行,相反还会限制竞争或破坏竞争秩序,从而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及其经济管理职能而言,行政性垄断将会导致行政机关不能发挥正常职能,这将使行政机关地位或信誉下降,同时还会腐蚀行政机关及行政体制。

2、行政性垄断破坏了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在于供求、竞争、价值等经济规律能够综合发挥作用,这些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土壤是完善的市场体系,而完善的市场体系运行要求建立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税制、统一的货币和统一的国内市场。必须打破封建割据对市场的分割和垄断,形成全国范围的统一市场,并与国际市场建立密切联系。因此,是否具备统一的市场,经营者能够在市场中有效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是判断市场经济完善与否的标志。而行政性垄断通过种种手段制造“条块分割”,会破坏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将市场作分割,用行政权力庇护一部分企业,从而侵害了另一部分市场主体的经营权,使‘优’不能胜,‘劣’不能汰,社会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④]这必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适应整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开放的要求。

3、行政性垄断侵犯了竞争者的竞争权,也从根本上否定了竞争。

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繁荣的原动力。事实上,竞争者依据天然的竞争权利参与竞争的过程也即市场的经济运行的过程,只有保障竞争者的竞争权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而行政性垄断恰恰侵犯了竞争者的竞争权。

(二)行政性垄断的成因

引发行政性垄断的主要成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旧经济体制转换不到位是行政性市场垄断形成的体制根源。

我国历来就有行政干预经济的传统,在“国家本位”的观念之下,行政权力极度膨胀,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社会性事业都纳入由国家统管的体制,经济发展也不例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定与发展,行政力量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功能趋于弱化,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对强化,现代行政性垄断几乎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西方国家从18世纪取消重商主义而遵从经济自由主义至今,己无行政性垄断之虞。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基本上都不涉及反行政性垄断,这是由他们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与此相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高度的计划经济转轨而来的,没有经过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长期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阶段,行政性管制和行政性垄断大量存在。

具体表现为:市场机制发育相对迟滞,对社会经济生活应有的主导功能不能及时有效发挥,导致传统行政体制惯性效应的过度释放;市场法制建设不完善与市场规范机制的残缺,引发实现市场行为的无序与混乱;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理论界定与现实认定的失调,诱发行政性市场垄断的广泛滋生。

第二,市场垄断利润的诱惑是行政性市场垄断形成的经济动因。

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前提就是利益的分化与多元。只有在利益的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市场行为的驱动力,展开竞争。当代中国在创造市场经济前提下,强调利益分化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利益主体的过分分化和利益配置的极端不合理。这集中体现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放权,使它们自主管理的权利不断扩大,同时又实行财政包干,中央、地方“分灶吃饭”,所有这些都强化了地方和部门利益。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权力与市场便容易产生蜕变的结合。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迟滞是行政性市场垄断形成的政治基础。

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与各国实际国情相联系,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创新的时空序列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经济体制改革在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突破的情况下已经走到了尽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经济体制明显创新的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也进行过部分改革,但从总体上讲仍然维持着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框架模式,特别是政府机构与政府职能方面变革不大,从而对行政性市场垄断人为迁就与放任,使其得以发展与蔓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化改革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之下,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与政府机构职能转换不到位,致使权力蜕变为一种垄断性的利益资源,从而产生权钱交易与行败,最终导致市场失效与权力异化,难以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优化配置。

三、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

行政性垄断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一种伴生物,其生存土壤是资源配置的计划性和行政隶属性,其产生条件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政府职能尚未根本改变。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无限性不存在了,但经济体制改革突出了利益的多元化。行政性垄断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使得它比经济垄断对市场公平竞争的危害性更大,据经济学家胡鞍钢研究,这种腐败所造成的损失已达五百多亿元到一千多亿元,并且直接使人民的福利遭到侵害。

从法律上来说,要解决我国现存的行政性垄断行为,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运用行政指导制止行政性垄断行为

行政指导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监督检查机关,在现有法律未明确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行政性垄断具有处罚权的情况下,可以运用行政指导制止行政性垄断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对行政性垄断行为主动调查,查清事实后,可以向行为人的上级机关提出行政建议,建议其责令改正,或者直接向实施行政性垄断的机关提出行政告诫,建议其改正违法行为。

(二)严格执行现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第七条的规定,实施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限制外地商品流向本地市场或者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的行政性垄断行为的,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上级机关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上述行为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向同级或者上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提出行政建议,建议其停止限制竞争行为,消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后果。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中,被指定的经营者借此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立案查处,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没收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三)借鉴相关国家立法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的反垄断法

中国现阶段存在的行政性垄断对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危害要远远大于经济性垄断。所以,中国反垄断立法规制的重点也应当放在反对行政性垄断上来。

其他国家反垄断法中也有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定,如匈牙利的《禁止不正当竞争法》、保加利亚的《反垄断法》都明确规定,如果国家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机构做出可能产生垄断、损害竞争自由的决定,必须予以制止[⑤]。又如作为转型国家代表的俄罗斯,反垄断法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更为明确具体。俄罗斯在1995年3月25日出台了《关于竞争和在商品市场中限制垄断活动的法律》,用三个条款对行政性垄断做出了规制。主要内容有:

第一,对行政机构抑制竞争的法令和行为的规制。依据该法第7条规定:(1)对机构的限制竞争的法律法令的禁止。(2)机构不得在任何领域中无理由地阻碍经济实体的活动。一是不得禁止经济实体从俄联邦的一个区域进行销售(购买、交易、收购)的权利。二是不得对经济实体下达指令,要求对特定买方(消费者)团体优先购买商品或优先签订契约,而不顾俄联邦的法规和正式法令所规定的优先顺序。三是不得在任何活动领域中无正当理由阻碍创建新经济实体。无理由地授予特定经济实体或若干经济实体以好处,使这些实体与在同一商品市场中运行的其他经济实体相比,处于更优越的特权地位。四是对经济实体的形成、重组和停业所的决策以及授予一个或若干经济实体的特权,在俄联邦立法机关的法令未做规定的情况下,都必须经过反垄断当局的批准。(3)对出于制造和销售垄断商品的目的而设立机构的限制。

第二,对行政机构抑制竞争的协议的规制。根据第8条的规定,一个联邦行政权力机构、俄联邦部门的行政权力机构和市政当局与另一个联邦行政权力机构、联邦部门的行政权力机构、市政当局达成的任何形式的协议(协同行动),如果导致或可能导致抑制竞争或损害其他经济实体或自然人的利益时,可根据已建立的程序被全部或部分禁止,或被宣布为无效。这些协议是指可以产生下列后果的协议:(1)抬高、压低或操纵价格(价目表);(2)划分市场范围、总销售额或购买额、所售商品的等级或卖方或买方(消费者)集团;(3)限制经济实体进入市场或将其排除在市场之外。

第三,对权力经商的规制。根据第9条的规定,不允许国家权力机构和国家行政机构的官员参与企业性活动,禁止官员从事下列活动:(1)参与自主的企业活动;(2)拥有企业;(3)在一个公司或合伙机构的全体会议上直接或通过代表行使赋予其所持有的股票、捐赠、股份或共享股份的表决权;(4)在一个经济实体的管理机构中占有一个职位。[⑥]

仅对照俄罗斯的立法实践就可以发现,中国目前的行政性垄断的法律规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垄断立法,法律体系不完整。外国尤其是转型国家,与中国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目前都属于转制国家,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但这些国家在转制工作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运用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进行规制问题,积极制定了反垄断法,并把行政性垄断作为重要反垄断任务进行规制。而中国的各种反行政性垄断规定只是散见于各种单行法律规范之中,这些现行规则零散在众多的《条例》、《通知》、《暂行规定》和部分法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第二,法律级次低,权威性差。大部分规则是国务院各部委的行政法规,权威性不够。现代反垄断法从1890年美国《谢尔曼法》起已发展了100多年。无论是英美法系的美国,还是大陆法系的日本,还是英美法、大陆法相渗透的欧盟,都形成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体系,这其中绝大多数都对行政性垄断作了明确的规制。虽然反行政性垄断在市场经济国家不是重点内容,但只要有政府,只要政府还在经济领域行使权力,就有可能产生行政垄断。用立法的形式,特别是高级次的法律形式限制行政性垄断,十分必要。

第三,法律责任规制水平低,约束力不够。仅出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该法中对政府滥用权力限制竞争的法律救济手段,只规定“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实践中,往往上级机关对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熟视无睹,或者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从而使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政府滥用权力的行为得不到纠正。相比较外国反垄断法法律责任规定全面,一般都具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四,规制的范围过窄,尚不能全面制止行政性垄断。从目前的规定上看,主要集中在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公用企业的限制竞争上。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反垄断法实践中就确立了“同等对等”原则,规定政府行政机关,在实施垄断、限制竞争时与企业实施垄断、限制竞争时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同样受反垄断法的调整。[⑦]

打破行政性垄断,不仅涉及到行业管理体制的变更,更直接涉及行业既得利益的调整。许多垄断企业都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兴办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表现在政府既是这些垄断企业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还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完全消失,也是中国制定反垄断法的障碍所在。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实践都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在行政性垄断的行政主体的责任、执法机构上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我们应当博采众长,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一部既具有本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将行政性垄断的规制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完备的反垄断法。

参考文献:

1.文海兴、王艳林:《公平竞争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王保树:《论反垄断法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3.姜彦君:《中外行政性垄断与反垄断法规制的比较研究》,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4.王晓晔:《依法规范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5.季晓南主编:《中国反垄断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6.《各国反垄断法汇编》编选组:《各国反垄断法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7.黄欣,周昀:《行政垄断与反垄断立法研究》,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

[①]文海兴、王艳林:《公平竞争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②]王保树:《论反垄断法对行政性垄断的规制》,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5期。

[③]姜彦君:《中外行政性垄断与反垄断法规制的比较研究》,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④]王晓晔:《依法规范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P91。

[⑤]季晓南.中国反垄断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版,P435。

[⑥]《各国反垄断法汇编》编选组:《各国反垄断法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P598-600。

[⑦]黄欣、周昀:《行政垄断与反垄断立法研究》[J]中国法学,2001,(3)P105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性垄断。简要分析了其含义、实质、危害、成因,并结合国外的垄断法立法实践,提出我国行政性垄断立法的缺陷,并尝试从这些方面入手,找寻解决方法。

关键词:行政性垄断反垄断法立法规制

上一篇: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论文 下一篇:生态城市经济效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