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下的文脉

时间:2022-10-17 06:26:08

水泥下的文脉

央视纪录频道开播《超级工程》

9月19日,央视纪录频道大型现实题材纪录片《超级工程》在京举行新闻会。

“带领大家到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的地方,一辈子也不可能站在的角度上。”《超级工程》总导演李炳表示,《超级工程》以现实题材、陌生化视角、亲切化表述,追踪“炫、酷”的工程和“炫酷”的人生。

今年春季戛纳电视节上,《超级工程》的宣传片花备受海外片商瞩目,据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介绍,《超级工程》的片花在戛纳电视节官网展映的纪录片中,点击率第一。目前已经有50多家国际买家签订了意向协议。

本土现实类题材,国际品质和国际化表达方式——纪录片《超级工程》是纪录频道今年继《春晚》《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推出的第三部现实题材作品。

9月24日至28日《超级工程》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每晚十点半档的《魅力纪录》栏目首播;10月1日至5日,在纪录频道(CCTV-9)晚九点档播出;10月1日下午1点开始,在纪录频道5集连播。

遴选“工程”标准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时代。人口、环境、发展,众多问题亟需解决。这一切,必须借助一批超级工程才能得以完成。”李炳表示。

据介绍,纪录片《超级工程》选取了当下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五个重大工程项目,客观记录了它们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片中每一集讲述一个工程,分别为《北京地铁网络》《上海中心大厦》《港珠澳大桥》《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这些工程涉及能源、交通、建筑各个方面,关系国计民生,不论是科技含量还是建造水平,都体现了国内乃至世界的最高标准。

“凡是入选这个片子的工程项目,一定是从体量上称得上超大规模,科技含量上走在世界前列、国内领先,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水准的。不仅如此,还必须与民生相关,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而且必须是正在进行时态,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现实。”李炳举例说,《海上巨型风机》这一集展示的“海上巨无霸”,就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风力发电机,其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属世界罕见。

“选题的标准其实是比较苛刻的,也是摄制的一个难点。”李炳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这是个商业项目,且高层建筑本身也有很多争议,曾经让李炳团队很犹豫。最终决定拍摄的理由基于两点:其一,上海中心大厦的建筑水准和施工要求,属于该领域国内领先水准。第二,其建筑倡导的绿色理念打动了摄制团队,“虽然是高层建筑,但绿色建筑是其设计目标,大厦中有19种绿色建筑设计。”

李炳表示,拍摄团队并非站在评判者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工程,更多的是以记录者的角色,像观众一样带着好奇的眼光去欣赏。《超级工程》可分为工程段落和人文段落。工程段落的视觉震撼和人文段落的亲切、温情是李炳团队想要达到的表达效果。

“带领大家到一辈子也不可能去的地方,一辈子也不可能站在的角度上。”李炳介绍,从影像的角度来说,在视觉上要给观众冲击力和震撼。陌生感是挑战也是优势,有陌生感就有求知的欲望。

比如高空作业的工人在工作时身体处于悬空状态,要拍摄他们的辛苦和危险,摄影师也必须置身同样位置上,甚至更危险的位置上,才能拍到画面。“很短的时间内,大家都买了非常专业的安全带,养成了系安全带的习惯,也学会了如何系安全带,选择在哪里系安全带——系安全带其实很讲究,很专业。”

李炳强调,《超级工程》不是颂歌,不是科普,而是关于工程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小温情,《超级工程》讲述大工程里的百姓故事,我们想表现这样一些人,他们看似普通,但他们在做一些非常‘酷’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

“国际第三方”视角

“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创作,策划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情感共鸣的现实类纪录片选题,《超级工程》聚焦重大工程建设,相信会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现实本土题材,国际品质和国际化表达方式是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以来对原创纪录片的定位和标准。刘文曾预言,不出三年,央视在海外市场上,主角肯定是纪录片。《超级工程》似乎又朝这个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纪录频道一开始的定位是准确的。”刘文介绍,为拍摄此片,纪录频道派出了一流创作团队,历时一年,通过航空摄影、水下摄影、特效摄影、动画合成等多种视觉表达方式,力图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赏体验。“片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我国’,我们讲的是‘中国’,我们的视角是国际第三方的角度,片中出现的地图并不限于中国版图,而是拉到整个星球上。因为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加中立的视角来看这些工程。”

纪录片和纪录片创作者们已经不再以“孤芳自赏”为荣,而希望拍摄的片子以国际化表达方式,为国际观众所接受。对以往此类题材中国表达的缺失,有12年纪录片拍摄经验的李炳感到一丝遗憾。“国外工程类纪录片,是认知度比较高、收视比较好的片种。其市场已经培育了很长时间。国家地理、BBC、Discovery等都拍摄过大型工程类纪录片,有些还是关注中国工程的。但是这些工程就在我们身边,之前却没有人去拍,挺遗憾的。”

谈及国外工程类纪录片,李炳坦承,团队也有借鉴,但他表示,更注重创新。“找到国内外观众都认可的方式。比如北京地铁,我就生活在北京,并且把地铁作为首选的出行方式,比起外国团队,我会有更多切身体会,关注和把握的点会更准确。照顾到国内外观众的欣赏习惯。”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表示,纪录片《超级工程》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参与“超级工程”建设的普通人,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情感和梦想,鲜活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付出,使得这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他相信这部纪录片“将给海内外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向世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中国。”

上一篇:视点 第14期 下一篇:对话庞洪“打铁先要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