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碧约牛皮大鼓舞初探

时间:2022-10-17 05:20:05

哈尼族碧约牛皮大鼓舞初探

【内容摘要】尽管碧约先祖们在迁徙中掉队,但今天的碧约人却不落伍,他们既耕田种地,也进城经商,还在旅游文化开发中把他们粗犷豪放、男女混打的牛皮大鼓舞搬上了城市的舞台。作者曾在不同场合聆听一首山歌风格的牛皮大鼓舞音乐,对比分析后发现,它是哈尼族碧约人的一支民歌曲牌,作为里巷之曲——“腊哒”,只需把引子和尾声吟唱成“依—腊哒—”;而把引子和尾声吟唱成“依—赛—”,便成了山野之曲——情歌(萨子)。把引子和尾声吟唱成“依—腊哒—”;而把引子和尾声吟唱成“依—赛—”,便成了山野之曲——情歌(萨子)。

【关键词】哈尼族碧约人 大鼓舞 文化传播功能

碧约是哈尼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支。碧约人自称“碧高碧咧”。据碧约老人说,碧约人称芭蕉树为“那字”“毕咧”,是不昌盛或落伍的意思。据说古时候,碧约和阿卡(爱尼人)是同一宗支,在向南迁徙中共走一条道,前边走的人砍芭蕉树为食,芭蕉发芽很快,一昼夜可长3寸多,后来的人看到砍掉的芭蕉树已长出了新叶,以为跟不上了,就停下来,成了“碧高碧咧”,即掉队落伍的人,而阿卡却一直走到了东南亚,成为跨境民族。碧约人主要分布在哀牢山区元江﹑墨江﹑红河﹑绿春﹑金平﹑江城﹑普洱等县的部分地区,尤以墨江碧溪古镇、新安乡居多,大约有30000人。据说,碧溪一带的碧约人都是从一个称“克曼”的寨子分出去的,其他寨子的碧约牛皮大鼓也是从克曼传出去的,克曼是“鼓王村”,从前,哪个寨子要做鼓,要先来克曼请“鼓神”才能敲响。

一、碧约牛皮大鼓的由来及形制

传说几百年前,克曼寨子有两个年轻男女,男的叫洛奇洛耶,女的叫扎斯扎依。洛奇洛耶喜欢扎斯扎依,他用稻草和树叶做乐器吹调子追求扎斯扎依,扎斯扎依说不好听,他又用黄栗树做“叮吟”(牛腿琴)弹唱情歌,扎斯扎依还是不喜欢,洛奇洛耶到山里砍来大椿树,想做一个大鼓敲给扎斯扎依听。第一天,洛奇洛耶砍倒大椿树,第二天,他砍下大椿树最直的一段,第三天,他把树段抬回家,从第四天开始,洛奇洛耶连续凿了7天树段,他凿通了木头的两端,但他没有蒙鼓的牛皮,第十一天,洛奇洛耶一整天为没有牛皮蒙鼓犯愁,第十二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苦扎”已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准备好了自己的乐器,谈情说爱的时间到了。太阳刚刚升起,正当洛奇洛耶一筹莫展的时候,寨子后面的林里飞来一只喜鹊,歇在洛奇洛耶的二十七排头发上,然后又朝对面的山林飞,洛奇洛耶跟着喜鹊来到山林里一个悬崖下,那里正好有一头从悬崖上摔下来的野牛,摔得四肢皆断的野牛阵阵哀鸣,像在求洛奇洛耶把它杀了结束痛苦。洛奇洛耶觉得天地大神在帮他,因为他正想得到一张牛皮,于是他决定杀了野牛取下牛皮蒙成大鼓,在六月二十四敲响感谢天地大神和纪念这头野牛。果然,洛奇洛耶的牛皮大鼓敲起来,扎斯扎依笑了,村里人都朝鼓声传来的方向聚拢,从此,碧约人就开始在六月二十四这天杀牛蒙鼓,打鼓欢庆,求天地大神保佑寨子平安富足。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结成了夫妻,后来,他们带领碧约人发起了抗租反封建压迫的斗争,在不屈不挠的斗争中英勇牺牲,成为哈尼族的英雄千古传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整理出来的哈尼族史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就是记述他们事迹的。洛奇洛耶发明的牛皮大鼓,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传统节日、婚嫁时才敲,只用于喜庆的日子,不用于丧事。

二、牛皮大鼓舞简介

《大鼓舞》又称牛皮大鼓舞(碧约人称“雾牛撇摸得着”),是哈尼族碧约人的一种传统舞蹈,流行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新发村的回回冲、克曼村、双龙乡仁里村、新安乡漫老田、椿树凹子、马店、漫帕、大田等碧约人聚居的寨子,尤以联珠镇克曼村的“雾牛撇摸”影响最大。

《大鼓舞》是碧约人预祝丰收的一种传统表演性舞蹈,是碧约人过“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时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舞蹈活动。各地具体进行这一舞蹈活动的时间不一样,克曼村连续进行3天,农历六月二十三(第一天)在寨子的东边进行,六月二十四(第二天)在寨子的中间进行,六月二十五(第三天)在寨子的西边进行;回回冲等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晚上进行;仁里村是农历六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晚连续进行两天,二十五晚上则举行耍火把楸果树活动(据说被火把楸过的果树,果子不会被虫子叮咬)。“六月二十四”期间,碧约人首先要宰杀一条黄牛敬献天、地和各种神灵,并要用紫米或糯米粑粑以及新成熟的五谷敬献祖宗,然后摆酒吃肉,尝新米饭,庆贺庄稼成熟。临近夜晚,酒足饭饱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寨中的场坝上,支起大鼓,请一老者首先掌鼓敲击,边敲边唱,不等老者唱完,男女舞者便双手各拿一根鼓棍纷纷上场舞蹈,每次上场有2、4、6、8人不等,以两人为一组,轮流到大鼓前作击鼓表演,表演动作有即兴成分,时间不限,其余舞者在大鼓两旁成半圆或两排伴舞,其他人则在场观助兴和候舞。雄壮的鼓舞不停地把人们吸引进场,争相起舞,相互暗中角力比赛,看谁跳得最美,舞得最长,场上鼓声不断,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舞蹈一直进行到深夜,尽兴方散。

碧约人祖辈生活在山高坡大的山区,深受大自然气息的陶冶和艰苦生活的磨练。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质朴心理素质和生活情趣。“大鼓舞”的舞蹈内容反映了山区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粗犷剽悍的舞蹈动律体现了山区民族豪放直爽的性格和民族气质,是哈尼族的早期舞蹈之一。

三、牛皮大鼓舞鼓乐节奏

《大鼓舞》的鼓点节奏一共有12套打法,碧约人称“十二鼓”,即跳12个月的意思。舞蹈也包含有跳“十二月农事”和抒发庄稼成熟时的喜悦心情的内容,唱词也有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的词。如今“十二鼓”的全套跳法部分已失传,最多的也只能跳到“六鼓”。据说,所谓几鼓,就是以一为基本鼓点,在此基础上再重力敲打两下或三下即为二鼓、三鼓,以此类推。那么,在基本鼓点的基础上,再多打10下或12下,就很难说是“十鼓”和“十二鼓”了。至于“六鼓”以后的跳法,由于会跳此舞的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也就不得而知了。

[一鼓]

2/4

喜悦、欢快地

××× ××× | ××× ×××

[二鼓]

3/4

情绪同上

××× ××× ×× | ××× ××× ××

[三鼓]

4/4

情绪同上

××× ××× ×× ××× | ××× ××× ×× ×××

[四鼓]

5/4 4/4

较慢、热烈地

××× ××× ××× ×× ×× | ××× ××× ×× ×× |

××× ××× ×× ××

[五鼓]

2/4 3/4

较慢、激动地

××× ××× | ××0×× ××0×× ××0×× |

××× ××× | ××0×× ××0×× ××0××

[六鼓]

6/4 5/4

××× ××× ××× ×× ×× ×× |

××× ××× ×× ×× ×× |

××× ××× ×× ×× ××

四、牛皮大鼓舞音乐特点

舞前先由掌鼓人自由演唱音乐,音乐(一)为山歌风格,G宫D徵调,有两个乐节的引子和一个乐节的尾声。两个乐节为一个乐句,四个乐句为一个乐段。曲式结构为不断反复的单一段式:引子(2):A(4):尾声(1)。有趣的是,乐节、乐句、乐段的音都落在徵音上。

音乐(二)是在舞蹈过程中掌鼓人和舞蹈者即兴吆喝,增强声势,以表快乐、勇敢、自信和能歌善舞。

五、牛皮大鼓舞的文化传承意义

对于没有文字的哈尼族碧约人来说,跳传统牛皮大鼓舞、吟唱内容包括人类起源、哈尼历史、四时节令、劳作知识、伦理道德、传说故事、信仰崇拜的“碧约腊哒”等已成为传承、传播本族文化的有力载体。也只有在这样重要且人群集中的场合,牛皮大鼓舞、“腊哒”等才有可能完成其传承文化功能和起到广泛的教育意义。鼓舞进行多时,累的人可以在一边聊天休息,聊的多是当年粮食生产、收获情况和生活状况,相互间还问寒问暖,也交流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而青年男女却到旁边的大青树下对唱情调、抢小帽去。他们唱的情调都以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自比,男的学洛奇洛耶,女的学扎斯扎依,相互间有情意的青年男女就跑到隐蔽一点的地方去唱“萨子”(情歌)。

所以说,在每个喜庆的日子,哈尼族碧约山寨都会敲响牛皮大鼓,跳起寄托美好生活愿望、承载欢声笑语、传播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传递人文情怀、诠释民族性格和气质的牛皮大鼓舞。

参考文献:

[1]谢伟,李洪武,梁荔,刘军.家园耕梦——哀牢腹地哈尼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2]谭春,靳丽芬.佤族木鼓初探[J].音乐创作,2009(2).

[3]岳炳丽.富有“灵性”的民族乐器——哈尼族民间乐器赏析[J].艺术教育,2010(2).

作者系普洱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上一篇: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下一篇: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文艺美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