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哈尼族支系的生态特点

时间:2022-04-03 02:31:53

探析哈尼族支系的生态特点

【摘 要】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集中居住在湄公河、红河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称为哈尼族)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诸国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0万人,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的滇南地区。而居住在墨江县境内的哈尼族,是从西北青藏高原历经长期迁徙的一个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富于创造和追求向上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名族。

【关键词】哈尼族;民族支系生态特点;民族文化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根在中国,集中居住在湄公河、红河流域,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称为哈尼族)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诸国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哈尼族约180万人,其中中国哈尼族143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的滇南地区。而居住在墨江县境内的哈尼族,是从西北青藏高原历经长期迁徙的一个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富于创造和追求向上的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名族。

一、毫尼支系

居住在墨江境内的哈尼族毫尼人,自称为毫尼,他称为布都,人口有29915,主要集中于墨江联珠镇、龙坝、那哈等乡镇,其语言操用豪白发言。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是毫尼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正房布置为楼上楼下,楼梯平台、阳台,楼上为粮仓,楼下主要设卧室、客厅、厨房、饭厅等。土木结构,土墙土顶,户与户之间鳞次栉比,紧密相连,土墙有的用土基砌垒;有的则用不含杂质的“羊肝土”、红浆土春墙,土掌房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

哈尼族毫尼人传统节庆主要有:夫卯兔、苦扎扎等,毫尼人比较注重祭树神叫“夫卯兔”,它有一系列繁杂的过程,主要有选树、选头、祭等过程,祭期为三天,祭前三天,头召集各户主开会,研究祭事宜,做好物资准备。过大年后的农历正月属龙日或本摘祭奠个人的生辰定位祭日。每隔三年回原村寨祭大,为农历三月第一个属龙或狗或牛日,择50岁上的子孙多,生活福气好的一对夫妇,于天亮前备办三碗糯米饭,三个染红熟鸡蛋、三杯酒、三杯茶、六炷香和小公鸡一只,用来祭。

二、碧约支系

墨江境内的哈尼族碧约人共有63359人,其语言操用碧卡方言,主要分布在县城驻地联珠、新安、通关、坝溜、泗南江等乡镇。解放初期,碧约支系房屋多为草房、扇片房,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为瓦房或二层楼、穿心架、茅草顶,扇片房即将丝直的竹子或干劈成一块块竹瓦覆盖为房顶。碧约人中广泛流传的长篇叙事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一部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长篇叙事诗,它是赞颂哈尼族最出色的男女青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坚强性格和不屈的灵魂的英雄赞歌。哈尼族碧约支系的大鼓舞粗犷豪放,既有敲鼓,也有跳舞,边歌边舞,一只鼓两面,一面各两人,没人挥着两个鼓棒,轮流敲打,按节令敲出十二个月的鼓声,气势宏大而壮观。碧约人的传统节日有:“祭”。“苦扎扎”等节日。“苦扎扎”是哈尼族碧约人的重要节日,节期一般为三天。节日最后一天,碧约支系用松柴扎成火把,每把火把扎十二道箍,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闰年则要扎十三道箍。夜幕降临,由家庭主妇点燃火把,手持火把和簸箕,在家内照遍每个角落和鸡圈畜厩,敲出簸箕念咒语,意为“驱鬼除魔”。然后,有童男女接过火把送出村外,按顺序挨家挨户将火把排成一条长龙,朝东南方向延伸,以示将魔鬼驱向远方。由家庭主事人手举火把朝自家田埂地边走一圈,以示驱虫除害,保证粮食丰收。然后又共同集中到一草坪上,点燃象征全家人心旺发达的大火把,直到火把燃尽方能散去。

三、阿木支系

墨江境内的哈尼族阿木支系分布在坝溜、雅邑、泗南江、那哈、文武、龙潭等乡。据传说阿木人是在哈尼族人迁徙过程中,中途留下来的一部分,所以迁到南方(今江城、勐腊直至越南、老挝边境内)的哈尼人也称阿木人为“嘎都哈尼”,即落伍的哈尼人。局2006年墨江哈尼文化研究所对全县哈尼支系人口调查统计,居住在墨江县的哈尼族阿木族支系有7050人。哈尼阿木族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畜牧业,种植业主要是橡胶、茶叶、玉米、水稻、黄豆等农副产品,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阿木人居住的地方天气较热,交通和信息比其他哈尼族较为方便,解决温饱问题没有更多的困难,真在努力奔向小康社会。

四、白宏支系

墨江境内的哈尼族白宏支系主要分布在坝溜、龙坝、雅邑、泗南江、那哈、文武、通关、龙潭等乡镇。据2006年墨江哈尼文化研究所对全县哈尼族支系人口调查统计,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白宏支系有27052人。

白宏支系的村寨大多建在山腰或半山腰上,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居住在边远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哈尼族白宏人民,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落后的生活状况,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养牛为耕地,养鸡为盐巴钱,养猪为过年”,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经济落后,哈尼族白宏人过着靠天吃饭的清贫日子。

五、卡多支系

墨江境内的哈尼族卡多人有62696人,分阿里卡多和阿古卡多,根据卡多人的迁徙传说,阿古卡多是从大理一带经过景东沿河向南迁徙,逐渐从景东县、镇沅县迁入墨江县团田、新抚、景星、新安、孟弄、通关、鱼塘、龙潭、文武等。由北向南奔流的阿墨江流域,联珠镇等乡镇也有少许分布。解放初期,卡多人房屋多为茅草房、扇片房,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为瓦房或二层楼、穿心架、茅草顶,结构域汉族相似,现今已经看不到扇片房和草房。

在哈尼族卡多当中流传着名为《孤儿与小红鱼》、《祭母》的古老传说,传唱着古调“策尼昵客”,意为十二缕阳光,歌词冗长,描述了及其细致的生产生活以及太阳的变化。

哈尼族卡多人的婚礼极具特色,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村寨边时,便会有人躲在路边的草丛里,用摘来的橄榄打击男方迎亲者。女方举行盛宴招待迎亲队伍后,送亲即开始。

纵观哈尼山寨神奇、秀丽,美丽而富饶,哈尼族各支系亲如一家人,紧密团结,携手合作,用勤劳的双手在群山中耕耘出层层梯田,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智慧,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哈尼文化,他们是群山中的舞蹈者,是用生命雕塑大地的伟大民族。

【参考文献】

[1]黄俊勇,赵德文,刘顺才.墨江哈尼文化概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M].民族出版社,2003.

上一篇:论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刑法保护 下一篇:关于史前“玉人”的阅读、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