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

时间:2022-10-17 05:05:09

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

人才环境是涵盖人力资本投资、人才交易、生活保障、创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等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环境。人才环境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对于人才发展――人才投资、人才留用、人才潜能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环境评价研究的现状

人才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一系列客观条件与政策因素等共同决定,人才环境的评价也涉及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才主体对它的主观感受。现有关于人才环境评价的文献。主要局限于定性而非定量的评价,缺乏不同时点或不同地域人才环境比较的基础。国内一些学者在人才环境定量研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徐国祥(1997年)、查奇芬(2002,2003年)、王顺(2004)等分别从编制人才指数及人才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定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人才环境的决定因素及指标选择

人才环境是指这样一种综合环境,即它不仅影响一个地区拥有或储备多少一定“质量”的人才数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现有人才的潜能或创造力的发挥。后者反映的是人才聘用(成本与产出之间)的效率问题,是衡量人才环境更为重要的因素。由于缺少对后者的数据支持,地区人才环境评价不免有失全面。鉴于统计数据的局限,本文是在人才潜能因素既定前提下研究地区人才环境的,认为人才环境主要由人才经济环境、人才创业环境、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人才生活环境和人才市场环境五个子环境构成并共同决定的,并在数据可得、可比和相对全面的原则下,构建了2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一)人才经济环境

它们通过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成为人才环境评价的基础。衡量经济发展的常用指标有许多,本文选取人均GDP、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进出口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二)人才创业环境

理论上地区性的政府服务、税收政策、地区劳动力供应状况、工资水平、物价水平、供应链与市场状况、资金与土地的价格、通讯交通状况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人才集聚,因而影响人才的创业环境。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使用结果变量而不是原因变量,如创业园引进的留学生人数、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数,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数量等来考量。

(三)人才科技教育环境

本文假定以下因素对人才的科技教育环境具有影响,例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人口比重、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专利授权量,等等。

(四)人才生活环境

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状况。影响该子环境的因素很多。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假定如下变量与人才生活环境有关,例如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住宅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执业医师数、每万人病床数,等等。

(五)人才市场环境

它是这样一种人才资源配置状态,即人才进入退出自由、人才供求信息丰富透明、人才交易手续简便、人才权益合约与法律保障、人才雇聘不受歧视、人才价格供求决定等。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假定人才市场环境与以下因素有关,如人才服务中介机构数、职业介绍机构人数、人才市场应聘人才数等,反映一个地区人才市场的规模、发育和完善程度。

三、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定量评价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数据除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创业园引进人才数及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数来自国家人事部网站外,其它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6)、中国科技年鉴(2001~2006)。23个变量与西部12个省构成原始数据矩阵,运用因子分析,对2000和2005年西部12个省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若干个人才环境主因子,继而根据各主因子的所得分值,对人才环境状况做出评价。计算软件采用SPSS10.0。

2005年斜交旋转所得的4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见表1,载荷矩阵表(略),主因子得分与排序见表2;2000年4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略),两年度综合得分见表3。

(二)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因子分析

1.2005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主因子分析

第一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创业环境、市场环境与生活环境,方差贡献达42.82%(表1)。得分最高的是陕西,其次是四川,第三是云南,居末位的是。说明陕西和四川的人才创业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最好(表2)。

第二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生活环境与人才科技教育环境,方差贡献达20.73%(表1);得分最高的是新疆,其次是内蒙古,再次是宁夏,得分居最后的是贵州。新疆、内蒙古、宁夏等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位居前列(表2)。

第三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教育环境,方差贡献13.68%(表1)。得分居前三位的是新疆、内蒙古和四川,居后三位的是重庆、云南和(表2)。

第四主因子。主要反映的是人才经济环境,方差贡献达9.74%(表1);得分最高的前三位是四川、重庆和广西,居后三位的是贵州、宁夏和。说明四川、重庆和广西的人才经济环境相对最好,而贵州、宁夏和的人才经济环境位居最后(表2)。

综合得分。2005年在西部12个省区中,综合得分居最高的是陕西、其次是四川,新疆居第三,第四、五位分别为内蒙古和云南。最后三位是、贵州和青海。说明在西部12个省区中,人才综合环境最好的前三位是陕西、四川与新疆,人才综合环境评价得分排列最后三位是、贵州和青海(表3)。

2.2000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

为了比较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变化情况,本文对2000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进行综合评价。2000年综合得分f表31,四川位居第一,陕西其次,新疆居第三,第四、五位分别是内蒙古和重庆,居最末位的是贵州。

四、西部地区人才环境变化及原因

以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关于西部地区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决定人才环境的主要方面。

(一)2000~2005年西部各省区人才环境的变化

对2000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西部12个省市区人才环境的综合得分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两个年份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相对变化。

从西部地区各省市区人才环境的综合得分排序来看(表3),四川由综合得分第一名降为第二名,陕西则由第二名升为第一名:新疆、内蒙古的名次不变,分别保持第三、四位;但重庆的名次由2000年的第五位降到第七位,云南由第八位上升为第五位,甘肃则由第十位升至第八位,青海由第六位降至第九位,宁夏由第十一位升到了第六位,由第七位降至第十二位。

与2000年相比,2005年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得分值升高的有8个省,即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下降的有4个省,即重庆、四川、、青海(表3)。说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2/3的省人才环境较以前有所改善,而1/3的省人才环境综合得分因其他省的改善而显得相对落后。

(二)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评价得分变化的原因

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现状与其历史基础条件有关,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西部经济社会基础条件较好主要是四川和陕西,它们分别是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的省份,其人才环境也相对较好,因此,它们在西部地区的综合得分排序居第一、二位在情理之中,而排名存末位的贵州、宁夏和甘肃三省区本身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教育科技状况、人才市场发育状况等也是位居全国后列,在西部地区亦是如此,反映了人才环境的历史背景。

2005年的人才环境格局的变化则更多反映的是各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产物。影响人才环境综合评价得分排序格局的主要由人才市场环境、人才创业环境和人才经济发展环境三个子环境及其决定因素的变化所决定,这三个子环境及其影响因子成为决定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综合得分排名的主要力量。

五、结论

西部地区改善人才环境,缩小东西部人才环境的差距,形成一个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良好机制,应当从决定人才综合环境的五个子环境建设入手。重要的不是刻意改变影响人才环境评价得分因素的统计值,而是改革人才市场配置的机制与改进人才环境的客观的条件,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真实条件。

优化人才环境,首先需要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提高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即更多的就业机会由市场而不是由计划配置。完善的人才市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需求双方行为的理性化,就业机会的信息公开,竞聘透明公平,职业谋聘自愿,人才流动自由,合同保障劳动权益等等。在因子分析中,西部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因素系数很大,成为影响西部地区人才环境的十分重要的因子。

改善人才创业环境,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创业与才能发挥创造空间。一个地区的人才创业环境,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国民财富与公共财税的增加。创业人才数量、人才创办企业数、新办企业的产出,创业园等等是人才创业环境优劣的结果,但政府公共政策则是影响人才创业环境的重要因素,如税收等。除了现有的人才生活环境外,人才创业环境的完善,政府应当从超常规鼓励人才创业的公共政策着手。

人才经济发展环境,是产生人才就业机会的基础,也是人才生活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创业环境的基础。它不仅决定人才的待遇水平,而且决定人才的就业机会;不仅赋予人才的创业机遇,而且制约科技教育投入水平的物质保障;不仅直接影响人才的生活环境,而且是人才配置市场化运作的肥沃土壤,人才环境评价综合得分居后,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人才环境建设,地区经济发展是基础,除了存量经济增效,增量经济发展关键在于非公经济。

人才的科技教育环境,不仅影响未来人才培养、国民素质提高、研发能力提升,还影响现有科技教育人才施展和发挥潜能的机会,影响其额外待遇,从而间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生活环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应水平与质量,是人才选择栖居的重要考量。完善人才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用税收,而且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改革事业单位,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意识与能力,发挥企业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

上一篇:试论巴西开发落后地区的政府干预举措 下一篇:内蒙古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