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时间:2022-10-17 04:21:15

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 研究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分析。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肿瘤防治中心诊治的30例PC-AL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PC-ALCL中男15例,女15例,发病年龄5~74岁,3例发病年龄

关键词: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病理特征;病理分析

皮肤为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二常见部位,蕈样霉菌病为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原发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为第二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约占皮肤T淋巴瘤的25%。原发皮肤CD30+淋巴增殖性疾病包括淋巴瘤样丘疹病和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PC-ALCL约占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9%。由于本病发病率低,国内外研究较少,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研究收集了30例PC-AL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PC-ALC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1月~2014年12月在某医院肿瘤防治中心诊治的30例PC-AL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诊断参照荷兰皮肤淋巴瘤组织的诊断标准,患者经组织活检确诊为PC-ALCL。经影像学检查没有皮肤外病变,既往没有淋巴瘤样丘疹病,蕈样霉菌病或其他类型皮肤淋巴瘤的病史。患者接受血常规、生化常规等常规检验,增强CT和(或)PET-CT检查,骨髓穿刺涂片和活检进行分期评估。孤立性病灶定义为仅有1个病灶,不管病灶大小;区域性病灶定义为多个病灶局限于1个解剖区域或2个连续的解剖区域;广泛病灶定义为多个病灶累及2个不连续的解剖区域或累及3个或以上解剖区域。如果原发病灶2 cm定义为肿块。

1.2病理诊断方法 切除或切取活检标本经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所有石蜡组织行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协助诊断,EBERs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1.3方法 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手术切除是指手术完整切除皮肤病灶,切缘阴性。放疗包括局部皮肤病灶放疗和全身电子线照射放疗。一线化疗方案主要为CHOP、CHOPEE方案。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注射第1 d,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注射第1 d(每次不超过2 mg),表柔比星70 mg/m2静脉注射第1 d或吡柔比星50 mg/m2静脉注射第1 d,泼尼松60 mg/(m2・d)口服第1~5 d。CHOPE方案:在CHOP方案的基础上加依托泊苷100 mg/(m2・d)静脉滴注第1~3 d。

1.4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皮肤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皮肤病变比基线减少50%~99%,没有新病灶;疾病稳定:皮肤病变比基线减少

1.5统计学方法 观察终点为生存时间,定义其从病理确诊日期开始计算。随访截止至2013年7月15日,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2 结果

2.1临床特点 30例PC-ALCL中男15例,女15例,皮肤病变呈淡红色、紫红色,25例表现为结节、肿块,结节或肿块直径1~6 cm,5例表现为丘疹或斑块。初诊时皮肤病变18例为孤立性病灶,其中发生于四肢10例、躯干4例、头颈部4例;3例为区域性病灶,1例发生于躯干,1例发生于左颈部,1例发生于下肢;9例为广泛病灶。9例皮肤病变伴有溃疡,6例皮肤病灶初治或病程中有自行部分或全部消退现象。30例患者均无发热、盗汗、体重下降,所有患者均无骨髓侵犯。治疗前检查仅3例有乳酸脱氢酶轻度升高,5例有轻度贫血,所有患者白蛋白均正常。

2.2病理学特征 30例PC-ALCL镜下见多形的、间变或免疫母细胞弥漫浸润皮肤真皮层甚至皮下组织,细胞体积中等到大,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有丰富的浅色或嗜酸性胞浆。瘤细胞核大,圆形或不规则形,可见分叶状,马蹄状,肾形,胚胎样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3 讨论

PCALC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类型,据统计,其仅占所有皮肤淋巴瘤的1%~3%。相比国内外文献收集病例数较多,报道PCALCL好发于成人,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左右,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5~2:1;国内报道中位发病年龄45~49岁,男女比例1:1~4:1。本组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4(38~60)岁,男女比例1:1,与西方报道略有差异,可能与病例数过少有关。在所有的原发皮肤淋巴瘤中,蕈样霉菌病(MF)发病率最高,其次则为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二者均以皮肤损伤为主要特征,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且免疫组化可明确肿瘤细胞的来源、性质和疾病分类。亲表皮现象、表皮Pautrier微脓肿形成、MF细胞出现是蕈样霉菌病的特征性组织学表现。MF患者恶性T淋巴细胞表达CD2、CD3、CD4、CD5、CD7和CD45RO,而PCALCL活检组织中75%以上大细胞CD30阳性,诊断时需注意鉴别。综合国外文献报道,PCALCL以躯干和四肢皮肤病变多见,头颈部次之;单发病灶多见,部分病灶可发生自发性消退并具有反复性;皮损溃疡发生率最高可达50%,内脏与淋巴结受侵少见。本组病例数较少,单发与多发皮肤患者例数相同,6例患者中1例侵及皮肤外浅表淋巴结,无深部淋巴结及内脏受侵。1例患者约10年前即发现皮损,未予以治疗,期间部分皮损自发性消退,但可复发新皮损,此过程反复出现。

4 结论

综上所述,PC-ALCL为相对少见的皮肤淋巴瘤,多见于成人,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的特征。手术或放疗为单发或局部PC-ALCL的有效手段,复发率较高;广泛病灶PC-ALCL可考虑低剂量氨甲蝶呤、低剂量依托泊苷、沙利度胺。

参考文献:

[1]陈焱,何群,舒义刚,李晓林.29例原发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及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02:132-134.

[2]张希梅.原发系统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3]徐宁.762例头颈颌面部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D].郑州大学,2014.

[4]赵冬梅.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病理分析[J].临床医学,2010,08:25-26.

上一篇:优质护理在无痛人流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 下一篇:护理观察在手术室消毒隔离技术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