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方法

时间:2022-10-17 03:54:20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践方法

摘要:初中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时期,也是打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初中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建立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才能更好的教育初中生的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中学生物教学为例,生物教师要想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就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勇于创新初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调动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氛围,让初中生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鉴于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提出了几点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建议,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发展的效率。

关键词:中学 生物教学 实践方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特别是现代生物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课堂的传授,而是要把课堂授课与科学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科学实验中,把所掌握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实践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了解,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为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指示,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因材施教,适时的调整教育教学的节奏,把初中教学的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同时还要摒弃传统单板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方法教学,让学生能够从中激发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同时结合课程的安排穿插生物实验室的操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性。

一、重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调动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把课堂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命题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开展对生物学知识的讨论,激发学生踊跃学习的参与性,从激烈的讨论中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丰富课件教学,把学科内容在情景设立中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在欢乐的氛围内学习知识。

二、实现教学教材的丰富性

初中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按照新课改的指示要求,要克服单板的课本教学法,应该活用教学教材。摒弃传统的课本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中的文字一板一眼的传授学生,这样是无法让学生们活用生物知识的效果,要把生物教学中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让知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科知识学习的实用性。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重视生物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会到学习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三、重点培养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的习惯

主动学习重点是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初中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是一味的教师传教,学生被动受教的过程,这样不仅降低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为此,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课堂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

四、重视生物实验的教学手段

生物实验室是生物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学场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生物学知识,还要把生物学知识融入到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更好的掌握到生物知识。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法,力求更多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不要过于机械化的教学,要把课堂氛围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和动物的口腔上皮细胞,就要通过生物实验的方法,组成小组形式,将临时切片的洋葱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置,调好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 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究习惯,实现整体学习、全面提高的目标,使整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结语

通过以上对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建议,可以进一步促进初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增强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全新认知。课堂是学生学生的主要场所,初中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发挥其优势,使课堂教学更为科学性,带动课堂气氛,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能够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同时教师还要重视生物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一个学科学习的探索者。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实践[N].毕节日报,2010,3-4.

[2]卢宪红.生物教学应重视课外实验[N].莱芜日报,2009,4.

[3]田言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生物学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6-17.

[4]肖华.生物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认知能力[J].吉林教育,2010,(01):19-20.

上一篇:关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下一篇: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