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歌剧是民族文化的自立

时间:2022-10-17 03:51:45

中文歌剧是民族文化的自立

11月19日的北京颇具寒意,国家大剧院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却并不喧闹,就连孩童都不再追逐打闹,而是执手而立,安然好奇。每个人都有种庄重的神情,游走在这个夜晚就要拉幕开场的巨大建筑。与表演区不同,地下的工作区域鲜有人影,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都在琴房里专注地排练。也是在这里,《环球财经》一行人见到了杨光。

在国家大剧院为歌剧《罗恩格林》准备的琴房中,美妙歌声阵阵,曲高处激情四溢,回转时清丽婉约,低沉处又一如北方的冬季,沉静萧肃。而歌声停处,是杨光与艺术指导娜塔莎老师交换意见,欢快的英文交流中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我们在隔壁的休息室里,感受到了两位艺术家放射出的艺术魅力。

探求真谛

时光回转,故事应该从1997年香港回归这个特别的时期说起。

1997年杨光飞赴英国,代表中国参加卡迪夫歌手声乐大赛(已更名为“BBC卡迪夫世界声乐比赛”)决赛,更有其他24个国家和地区的杰出代表同台竞技。杨光被分在了第三组。

1997年时中国的歌剧市场可谓尚未起步,商业性演出寥寥,杨光的歌剧知识和经验几乎都是通过在象牙塔中钻研而得,所以比赛中前两组选手的演唱,在杨光内心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当杨光完全抛开了学术性的东西,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坐在台下聆听,她发现外国选手有着明确的不同。除却技巧上的理性因素,外国选手感性上的表现和感染力非常突出,作为歌剧演员,她们能够表达出完整的艺术形象,非常好听,也好看。这为她后来的出国深造埋下了伏笔。

在这次比赛中,一曲歌剧《灰姑娘》里的咏叹调《我不再坐在炉边悲伤歌唱》为年轻的杨光赢得国际大奖,实现了在该赛事中中国选手零的突破。文化部当时对这个奖项非常重视,回国后为杨光安排了很多演出。

回国后虽然忙碌,一边要参加文化部的演出活动,一边还要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但杨光久久不能忘记在英国比赛时的情景。与高手“华山论剑”之后,杨光感觉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中国国内歌剧专业的局限。她感觉到自己的歌唱生涯其实并非登堂入室,而是刚刚走到艺术殿堂的门口。杨光认为,比赛中国外选手在专业领域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整体的条件要比自己完善很多。能够获奖,胜在以己之长攻彼之短,以及临场状态调整到了最佳,还有就是1997年特殊的国际环境,香港回归引起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

于是,1998年杨光毅然卸下在国内拥有的一切光环,选择以谦卑之心出国继续深造。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也因为卡迪夫歌手声乐大赛的好成绩,授予杨光全额奖学金。

回忆起在美国10年求学的往事,有3件事对杨光的触动最大。

一是1999年的春节,杨光应邀到一位华人歌剧发烧友家中过节,他邀请了三四十个圈中好友,几乎全部都是中国人,其中不乏已在中国国内颇具名气的歌唱家。但是,在他们开口演唱时,杨光内心产生了不小的波动,就是他们的歌声不再好听,不再有说服力。与他们的名气相比,演唱水准不应该是这样的。后来仔细一问才知,他们已经不再演唱歌剧,而是转做他行。但前辈的经历,并没有打消杨光继续演唱歌剧的念头,反而更坚定了她的信心。杨光在这次事件以后,更加认定,既然已经投身到歌剧事业,来到了美国学习更高的技巧和知识,就应该坚持下去,有所成就。

第二件事是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时,一位在歌剧界很有威望的老先生授课时要杨光唱一段意大利的咏叹调。开始杨光认为这是一首很熟的歌儿,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当她刚一开口就被老先生打断了。老先生停在那问她,“你是谁?”杨光就说这个故事里的角色是谁,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老先说,“NO,NO,NO。你无需介绍故事情节,你要告诉我,你是谁?我快80岁了,这歌儿我从8岁就开始听,我唱得没你好听,但是我肯定不会唱得比你差,不会唱错,我为什么还要花这三分钟五分钟坐下来听你唱,我时间很有限的,我能不能干点别的。”听到这个问题,杨光忽然愣在那儿,这个问题之前她从来没想过。

老先生接着说道,“你要记住,什么是表演,表演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用不着去演,如果你能够发现你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哪怕有双胞胎,有三胞胎,但是你是惟一不可替代的。”杨光回答说,“这堂课我上不了,我只能回去再想。”这时老先生笑了,他说,“非常好。”

后来杨光明白了,老先生想要向她传达的是“原创性”,如果没有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话,就不会知道自己同他人有何不同,那么演唱就成为一种模仿,而没有灵魂和内涵。

第三件事是一次杨光跑去旁听“东方哲学”课程,那节课教授的是中国哲学《道德经》,老师向学生介绍道德经的内容,这忽然让杨光觉得其实人类的智慧都是平等的,各个文化中都有它最精髓的东西,都有特别有说服力的一些东西,一些思想内容。从艺术的角度,美国的留学生涯是杨光重新自我发现和觉醒的开始。

不但以专业成绩优秀毕业,2001年杨光还获得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颁发的表演类最高学位证书“高级艺术家表演证书”。之后,2002年她进入美国芝加哥抒情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培训中心,2005年起正式签约美国哥伦比亚经济艺术管理公司至今,成为该公司旗下少有的几位亚裔职业歌剧演员。2009年暑期后,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演出之余,开始重回声乐教育岗位。

专业追求

细心一点可以注意到,杨光的专业是“声乐歌剧”,职业是“歌剧演员”兼“声乐教师”,这个专业及职业在国内的大众媒体口中基本上就是“美声唱法歌唱家”,对于这样的定位杨光本人感觉有些尴尬。因为如果以歌剧这门艺术的职业标准放诸于国际化舞台来衡量的话,无论是中国的音乐院校还是演出团体,目前都还滞后于国际一流很多很多。

杨光感觉,这里面本身存在着东西方文化背景差异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有东方应该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与角度去看待西学的主观因素。

在杨光经历了十多年在西方社会的学习、工作及生活后,刚回到国内开始声乐教学工作时,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她问一些在校大学生们,为什么要进音乐学院来学习歌唱时,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进而再问,大家在各自原来所在群体中算是歌唱的佼佼者了,也就是说已经是会唱歌的了,那为什么还要来音乐学院,花上几年的时间学“唱歌”呢?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回答她的问题。于是,杨光告诉他们,“作为一名职业歌剧演员,一名声乐教授,我需要通过歌唱作为训练手段,来帮助大家确立一个专业的标准及未来发展方向,这将会从根本上不同于从前‘无拘无束’的歌唱。而只有通过专业标准的要求,来达到建立一个最基本、最正确的歌唱状态,这样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用扎实的技术功力来表现无限丰富的艺术思想。”

对于在目前国际舞台上越来越追求要将听觉与视觉审美放在同一时空中统一起来的艺术美学趋势而言,杨光认为,对于培养和训练合格的歌剧演员,中国的学院教育还存在着多方面的缺失。

不仅对专业教育尽心尽力,更为重要的是,杨光正在不遗余力地寻求“东方歌剧”的突破。杨光说,“我不想大家误会我一说到‘西方歌剧’就是国外的那些歌剧作品,我想我需要阐明的是,我所说的西方歌剧,是一种以西方交响乐为音乐创作形式的歌剧,这个歌剧的唱词可以是意大利文,可以是德文,可以是法文,也可以是中文。而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所缺失的,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文歌剧!”杨光希望,中国的原创歌剧可以被全世界广泛接纳。

东方文化的自立

杨光认为,目前中国真正的艺术市场还未形成,尤其是古典音乐这一领域,虽然已经开始有剧院、经理人等参与组织的演出活动,但从宏观来看,由于音乐活动在中国不像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那样具有传统和习俗性,所以,对于此类市场化的建立与开发或许应该从美国借鉴更多的运作方式与管理模式。

杨光说,“中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的建立与开发,是需要政经界的有识之士与具有探索意识的艺术家中的核心人物联手操作的,而艺术市场所能创造的效益应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只停留在量化货币式的效益,艺术市场的效益更多应是体现于对中国文化领域软实力提升的促进作用。”

西方音乐中以和声织体所构架出的交响形式,或许是最接近人类思维里那些最难以表达的复杂的意识行为的。作为一个在非音乐环境中长大,而自觉选择了声乐歌剧为职业的杨光,她一直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于冥冥中将她引向了这里,因为那些充满了音韵之美的诗词歌赋,那些平仄之间的起伏跌宕,无处不透露着典雅之音。

杨光说,“中国是诗歌大国,我们的朴素哲学中无处不流露着诗意。我总在想,当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能够体验到其母语的音韵之美,将这种语言美放大升华为音乐,并加入最亲切并包含着丰富色彩的各类人声,赋予其音乐作品以血肉生命后,那么,一部伟大的、传世歌剧就产生了,我真心期待着在我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并出演一部这样我的母语歌剧!”

上一篇:在校大学生劳动法主体资格研究 下一篇:对房地产经纪人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