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的中国交锋

时间:2022-10-17 03:22:38

股权投资的中国交锋

LinkedinFacebookMixxYahoo Buzz Twitter搜狐微博豆瓣网单页阅读字号: 2011年4月,京东商城宣布完成总额15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

2011年4月,京东商城宣布完成总额15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该项集资是中国网络业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私募融资,其规模已经超过多数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物流体系的完善。

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大量上市并且发行市盈率居高不下等因素推动下,中国股权投资领域持续升温――形成政策不断放宽、PE机构纷纷成立和资金大量涌入的格局。而京东商城第三轮融资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投资者对于这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前景极为看好;另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无论从融资规模还是估值来看,私募基金已经和公募基金展开竞争。

而这,似乎也意味着中国股权投资行业走到了本轮周期的巅峰时刻。

中国“全民PE”热潮

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2009年投融资的短暂低谷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2010年全面爆发。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当年中国PE市场募资、投资、退出项目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共有82只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PE基金完成募集,募集金额达276.21亿美元(表1);全年共发生投资案例363宗,交易总额103.81亿美元;同期,共发生PE退出案例167个,刷新了2007年创下的95个退出案例的行业纪录。

在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IPO高估值的刺激下,2010年人民币PE基金募集在个数上远超外币PE基金:当年共有71只人民币基金完成募集,到位金额达106.78亿美元;尽管外币新募基金数量不足人民币基金的20%,但是由于有大型并购基金募集到位,募集规模为人民币基金的1.59倍。与此相对应的是,本土股权投资公司在项目的投资金额上普遍偏小,较少涉及大型投资交易;金额超过2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大多由外资PE机构独立或主导完成。

香港主板依然是PE机构最主要的IPO退出市场,2010年,共有54个项目在香港实现退出。同期,A股市场IPO退出案例大幅上升,沪、深两市IPO退出数量占比达总数的37.5%。此外,2010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风潮渐起,160个IPO退出中,纽约证券交易所与NASDAQ市场IPO各占24个、13个,均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表2)。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IPO的数量和融资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共有105家(其中47家拥有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支持)在境内外上市,占全球IPO总量的65.6%,约为其他国家企业IPO总数的2倍;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达184.34亿美元,占全球IPO融资总额的58%,超过其他国家企业IPO的融资总额。

积极参与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既有经验丰富、管理资产规模庞大的外资PE,也有依托本土资源的独立性PE,加上稳扎稳打的民营PE,快速扩张的国资PE和具有特色的券商直投。

其中外资PE主攻PIPE与大型并购,尽管黑石集团、凯雷、德太、KKR、贝恩、华平等位居全球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之列,但由于中国的LP群体尚未形成,对PE的游戏规则不够理解,且外资PE在国内募集的人民币基金尚无业绩证明,因此基金募集过程并不轻松。

除了一些独立性PE,根据资金来源和股东背景的不同,本土股权投资公司可分为国有资本、地方及民营资本、券商直投三大类型。自2009年7月内地IPO重启以来,尤其是当年10月创业板启动至今,本土PE凭借A股中小板、创业板IPO的平台迅猛崛起。

一年前,笔者在“股权投资中国局”一文中更多介绍的是外资PE,反映了当时外资PE占主导地位的事实。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改变。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0年上市的491家中国公司中,220家具有PE/VC背景,占比44.8%,涉及国内外投资机构269家。其中,内地共有149家PE/VC支持的公司上市,占PE/VC机构支持的上市总数的67.4%,仅中小板和创业板,PE/VC的投资回报就达到687.5亿元,平均回报达12.1倍。在这149家公司中,平均每家公司背后有约2家PE/VC支持。

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IPO超高市盈率和10倍以上的平均投资回报驱动下,本土PE在与外资PE争夺中小型项目上全面领先,更多PE/VC愿意说服他们所投的公司在A股上市。

尽管与外资和民营资本的活跃程度相比,起步较晚的国有资本略显不足。然而,国资PE正凭借其强大的政府背景和充足的人民币资金来源,在基金募集和项目投资等方面后来居上。

中国投资家前所未有的机会

随着中国内地PE/VC行业的日益火爆,中外资投资机构之间、成熟基金与新募基金之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从而给投资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职业发展机会(表3)。

ChinaVenture的统计显示,在国内活跃的投资机构中,2009年与2010年均有超过23名高层投资人(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级别)宣布离职。外资机构的专业人员较中资机构流动更为频繁,每年离职的中高层投资人超过80%来自外资机构。

随着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国内股权投资行业,基金管理团队之间的竞争与整合将日益激烈和频繁,拥有长期稳定业绩证明、得到LP持续青睐的投资机构,对于中高层投资人的吸引力将不断加强。而拥有较强投资与管理能力的投资人单独募集人民币基金的现象,也势必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多。

2010年6月,从德太集团离职的单伟建,加入总部位于香港的太盟投资集团(Pacific Alliance Group,简称PAG),出任太盟董事长兼CEO。担任野村证券(前雷曼兄弟)亚洲金融机构部主管的金载(David Kim)也出任PAG合伙人兼COO。金载在雷曼兄弟时期,曾任TPG出售深圳发展银行、新桥投资(TPG的亚洲分部)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的财务顾问,和单伟建在多宗投资项目中有过合作经验。

2011年3月,德邵基金(D.E. Shaw)大中华区CEO孟亮辞职,与他的耶鲁大学MBA校友、曾任高盛全球合伙人、亚洲特别投资部联席主管的张奕合作成立新的股权投资公司,首期募集一只规模约5亿美元的基金,该公司还可能与德邵未来的人民币基金进行合作。

同期,刚卸任平安集团总经理的张子欣、与前TPG董事总经理马雪征,及前普罗维登斯投资(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董事总经理童小、前高盛直接投资部门的江志成,共同组建博裕资本;李嘉诚基金会已落实入股该基金。

曾任高盛大中华区主席、现任春华资本(Primavera Capital)董事长的胡祖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表示,现在中国的PE业还处于早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PE可以在推动经济转型、企业创新、协助中国企业走向国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为安永中国业务拓展部副总监,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上一篇:旱情或导致5月份通胀率高于5%等十则 下一篇:信贷紧缩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