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时间:2022-10-17 03:15:59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 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 其中观察组按具体疾病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3例)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27例)。以同期治疗的45例非冠心病老年患者为对照(对照组), 对上述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计算其DC值。结果 观察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DC值为(2.54±1.83)ms, 非AMI患者的DC值为(3.72±1.65)ms, 对照组的DC值为(5.04±1.25)ms,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心率减速力

近年来, 随着心电生理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发展, 心率减速力(DC)检测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DC检测主要是通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测得的心率变化情况, 使用数字化动态处理系统描绘出序列图, 进而实现对迷走及交感神经活性的定量测定。有研究表明, DC可定量检测心脏自主神经活性, 具有无创、简便和快速等优点[1]。经临床实践证实, DC检测对患者心肌梗死后危险分层及预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 对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也具有指导价值。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其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旨在为老年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病例均为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观察组, 共50例)及同期入本院治疗的非冠心病老年患者(对照组, 共45例), 其中观察组有男33例, 女17例, 年龄63~84岁, 平均年龄(73.8±6.7)岁, 有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 27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AMI组), 合并2型糖尿病11例, 高血压24例。对照组有男26例, 女19例, 年龄62~85岁, 平均年龄(72.9±6.8)岁。排除心房颤动、植入起搏器等非窦性心律患者、心电图记录有伪差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患者。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经500 Hz数字自动化处理出DC、心率变异性(HRV)及心率震荡(HRT), 离线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美国DMS公司, CARDI0SCAN同步12导联)进行回放分析, 使用该系统计算出DC值、HRV及HRT。以20个周期为心率段数值, 选择比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者的减速点为中心, 按序对不同的心率段进行排列, 经信号平均(PRSA)及位相整序后计算相应周期的平均值(X(0))、中心点RR间期平均值(X(1))、中心点左、右两侧紧邻的第1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X(-2)、X(-1))以及左侧紧邻的第2个所有心动周期的均值, 然后按照DC(ms)=[X(0)+X(1)-X(-1)-X(-2)]×1/4的公式计算出DC值, 该值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各计量资料, 采用F和t对其进行检验, 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以r表示。当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DC值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DC值、非AMI患者的DC值与对照组的D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观察组DC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1分代表非AMI, 以2分代表AMI, 与其DC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DC值与其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62, P

3 讨论

自主神经主要通过心脏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对心脏发挥调节作用, 其中迷走神经为心脏的减速神经, DC随其兴奋性增加而增强, 交感神经则为心脏的加速神经, 其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加速力(AC)也随之增强[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AMI组DC值低于非AMI组, 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其迷走神经减速能力降低。究其原因, 可能与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内存在灶性病变导致自主神经感受器末端受损有关[4]。而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后, 其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也随之下降, 进而增加患者猝死的危险性, 反之, DC值正常时则受检者发生猝死的可能性较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该组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受损等情况, 属于猝死高危人群。本次研究还发现, 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其他患者, 表明以上两种疾病可对自主神经功能发挥共同作用致使患者DC值进一步降低, 提示此类患者的迷走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呈现出进一步加重的趋势[5, 6]。此外, 本次研究还发现, DC值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提示心肌缺血越严重其迷走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越重, 猝死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综上所述, DC值检测在检出和预测猝死高危风险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临床上可通过DC值检测结果及早进行预防性干预, 从而降低患者猝死的发生率。因此, DC值可作为反映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程度和预测猝死风险高低的重要参考指标, 临床上应加以借鉴和推广, 以提高心脏病猝死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 王红宇.高血压并冠病者心率减速力与HRV的相关性.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1, 20(6):409-410.

[2] 阮炳新, 田永群, 莫丽琼.心率减速力值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5):72-73.

[3] 曾春芳, 何喜民, 李天发, 等.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山东医药, 2011, 51(29):36-37.

[4] 陈巳楣, 吴岳平.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8):833-835.

[5] 郭立新, 马靖, 程洋, 等.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7):286-289.

[6] 薛妮娜, 吴岳平.糖尿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18):227-229.

[收稿日期:2014-05-12]

上一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重症心力衰竭... 下一篇:118例局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