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问题的探究及对策

时间:2022-10-17 12:47:25

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问题的探究及对策

责任意识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指标。小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责任意识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9年,笔者在主持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德育重点科研课题“学生责任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责任意识状况作了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现象并不稀奇,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且这一现象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的高度关注,切实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一、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突出表现

责任,即份内应做的事。责任意识,又称责任感或责任心,是个体对承担份内事情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责任意识是对自己职责的感知,也是促进个人道德、行为的动力。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是生活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时期的一代,从小拥有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又是责任重大的一代,在社会竞争日趋白热化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中,他们被赋予了承担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的重任。面对如此重担,小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状况却令人担忧。2009年初,笔者对1―6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开展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现状问卷调查,通过对2000份问卷结果的分析和教师的访谈,归纳出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有以下几类。

1.在对自己负责方面认识不清

小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不清楚,导致了对自己责任意识的缺失。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父母满意,教师开心,自己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有的孩子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能出人头地。真正乐于学习,认识到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学生人数非常少。学习主观意识的薄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主动复习或预习功课。

(2)学习自制力和意志力差。在家总需要父母在旁边监督才能学习,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也给父母带来许多不便。

(3)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自理意识比较薄弱。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丢落的橡皮、铅笔等文具;三四年级有不少学生还不会自己系鞋带;五六年级还经常会让家人帮忙背书包。

2.在对他人负责方面表现淡漠

根据课题组的观察,由于绝大部分小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活动中主要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方式,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

(1)不善于与同伴分享。如不乐于和同伴分享学习用品或玩具,同学忘记带文具,其他同学并不会主动借出。

(2)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薄弱。如有的同学偶发身体不适,其他同学不会主动把他送到校医务室。再如,对家长缺乏关爱与感恩,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和家庭的困难,毫不顾忌家庭的经济情况,花钱大手大脚,盲目与他人攀比,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和家人吵闹,这种类似的现象不在少数。

(3)不善于合作,缺乏宽容。如学生在完成合作任务时,表现出较弱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大部分学生习惯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同伴交往,当发生争执时,不善于容忍和谦让。

3.在对社会负责方面表现消极

小学生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普遍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无法确切认识到社会对现代公民的责任要求。因此,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方面,一些小学生难免表现不佳。

(1)缺乏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如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参加小区居民的公共劳动,有的学生对捐款献爱心、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持怀疑和冷漠的态度。

(2)集体荣誉感不强。对集体的事不能积极主动承担,不能积极地为集体争取荣誉。

(3)公民责任意识不强,对自己的小公民角色认识不足。如,随着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和“绿色城市”等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并不深刻。这导致了行为与观念产生偏差,环保行为不能保持与巩固,不少学生仍有浪费纸巾、不节约用水、不爱护花草、增加白色垃圾等不良行为。

4.责任意识淡漠的不良心理反应

(1)逃避心理。逃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逃避到另一方现实中,如有的学生没有选上班干部,从此便不再关心班级的事情,对班里的同学也非常冷淡,自己一心只读“圣贤”书;另一种是沉溺于幻想之中,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并不是迎难而退,而是缩回自己的小世界中,通过幻想自己成功完成了某种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以获得短暂的满足感。调查发现,学生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逃避”情况比低年级学生严重。其原因在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习内容不断加深,使得学校成为学生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致使学生逃避考试或上课的情况呈上升趋势。

(2)冷漠心理。小学生对自身角色的认识程度很低,又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荣耀,但是如果行为付出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就会对他人的荣耀产生排斥和冷漠的心理,怠慢自己的学业。另外,家庭因素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有的家长长期给孩子灌输各种消极的想法,使孩子对真、善、美的事物产生冷漠的心理,影响了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退化心理。退化是指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所表现出的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不相符的一种幼稚行为。学生的幼稚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意志力的退化;二是情感感知的退化。在学习意志力方面,许多孩子吃苦少,缺乏必要的磨练,个性脆弱、稚嫩和任性,学习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大事。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回家哭闹,不吃饭,不起床,不愿意去上学,心理承受能力退化到了幼儿时期。在情感感知方面,退化情况也比较严重。不少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且对记住父母的生日不以为然,缺乏家庭责任感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4)自负心理。容易因自负而导致责任意识薄弱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另一类是个人能力过强的学生。前一类学生容易产生“有事情找父母”的想法,让父母帮助解决问题,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后一类学生才华出众,语言发展较好,但与同学交往时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会欣赏别人,习惯发号施令,在团体合作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能力较差,不善于与他人沟通,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

个体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学生责任意识发展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身发展四种因素的影响。

1.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随着多种文化的有机渗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部分消极的信息直接影响了小学生责任心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负效应、不良社会风气所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大众媒体对当代小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其中,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而明显,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当代学生有近九成的信息是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大众传媒一方面为小学生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口,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元途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负面信息,如暴力、迷信等混淆其中,这对于辨识能力还很低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有巨大的迷惑作用。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所传播的有害信息,轻则扰乱小学生的思想,重则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在迷失自我责任的同时步入歧途。

2.学校教育因素

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始了小型的社会化演练,开始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作为社会个体所应尽的责任。虽然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开展了责任意识教育,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其中除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外,学校责任教育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教育方法单一,一些学校依然采用灌输和说教的方法,比较流于形式,只说空话不做实事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讲授责任教育内容时缺乏有机渗透,注重宣讲书本上的社会准则,缺乏生动、真实的责任教育实践。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使教和学不能统一,导致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的分离,进而产生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

3.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且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家长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和孩子分离,没有给予孩子最直接的引导,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及时察觉和纠正。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关爱,过分注重学业成绩,为使孩子全身心投入知识学习,包办了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不让他们分担家庭生活中的责任,这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进行责任认知的机会,强化了他们的依赖性,阻碍了其独立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自私、习惯索取、视他人奉献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态度。

4.自身发展因素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很低,他们对自我身份、自我能力和社会关系的认识都带有很强的片面性,容易陷入自己主观的想法当中。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七岁儿童开始表现出客观责任,在评价时以行为的物质后果为主,较少考虑行为的动机。小学生自身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相关。在生理上,小学生无论是身高、体重均处于迅速发展时期,和成人相比有很大差距,身体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的复杂程度。在心理发展上,小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各方面也呈现出不成熟的特点,认知能力不足、意志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感不稳定等因素使得他们在责任承担过程中难以持之以恒。

三、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应对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学校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责任意识教育归根到底是关注全体学生长远的内在精神的成长和完善、生命价值的丰富和提升、人格的自觉和健全。面对当前小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学校要主动承担起责任,调动多方力量,采取有效策略。

1.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仅通过特定的专门教育就得以完成,如果简单地将责任意识培养等同于知识教育是违背责任意识生成规律的。责任意识教育更多是一种隐性文化,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培养珍爱社会、珍爱他人和珍爱自己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学生在健康友好的学校生活中体会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怀,在爱的体验中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生只有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并且能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当中,才能通过不同身份的转换进一步增强自我身份意识,树立起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校园环境的创设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理念,创设校内“责任”氛围。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从绿化、净化、美化三方面努力建设一个舒适、美观、温馨的责任育人环境。如设置七彩长廊、名人画像、学生作品、名言警句、温馨提示、“阳光少年”“责任之星”评比栏等,潜移默化地进行责任教育。二是加强校园文化构建。在构建校园责任文化实践中,学校探索个性化管理方式:校长规划学校发展愿景,教导处、总务处、工会、党支部与少先队都参与其中,年级教研组与班级负责具体执行,增强学生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意识。三是是在学生中开展服务意识教育。学校成立学生团体“负责任,No.1”的校园服务小分队、义工队,队员来自1―6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勇于承担责任,表现突出,并且乐于参与到服务校园的学生工作当中。队员们通过学校的宣传平台进一步推广责任意识教育,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氛围。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责任意识教育的关键环节

责任意识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要求,是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维度。从心理健康的阶段性来看,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显然关乎个人对于自身的责任意识,它要求个体能够积极地为自身的心理健康“自觉地做好分内之事”。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与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低年级侧重于向自己负责;中年级侧重于向他人负责;高年级侧重于向社会负责。

在教育方式上,根据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水平,面向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群体,采取三种教育模式:一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面对部分在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有潜在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的责任意识较为淡薄,自我意识不清晰;三是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学习、生活和心理各方面有比较严重问题的学生,如经常旷课、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和心理脆弱的群体,这类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在实践研究中,笔者所在学校重点开展了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胜于治疗”,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哪怕一点挫折都可能会成为以后的心理障碍。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剖析自我问题的空间,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精心设计布置宁静、舒适、雅致的小屋,配备受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担任咨询工作,开展个别咨询和电话咨询,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生活问题困扰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疏导。

3.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是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措施

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单靠学校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协同合作。学校要建立与家庭合作的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收集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察觉学生的责任意识问题。此外,学校要多方争取社会的支持,如联合社区,配合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增强社区、学校和家庭三方的沟通交流,使家庭和社区了解学校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与学校共同开展小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任务。如,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利用部队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责任意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实效性。

学校尝试主动与家庭、社区、部队联系,积极建立“三结合”育人网络,使学校、家庭、社会统一认识,密切配合,促使责任教育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如,联合开展“读书与责任”系列活动、“公民道德日”宣传活动、“责陶心灵”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健康与责任”阳光体育运动会、“仰望星空,放飞梦想”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评选“责任之星”“爱心少年”活动、“上健康网、做健康人”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真切感受到“责任无小事,处处皆责任”。

从基础教育的现实看,虽然小学生发展的整体趋势是好的,但绝不能对责任意识缺失与淡漠的现象掉以轻心。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充满责任意识的社会活动,在此,笔者呼吁: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任。

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德育重点立项科研课题“小学生责任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ZXXDY0919)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林百欣中学附属小学)

上一篇:立德为先 润物无声 下一篇:班级家长委员会:增进家校联系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