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对立案的快速反应

时间:2022-10-17 12:44:55

话说预警,可能的结果不外乎是打掉立案,打不掉立案也赢得应对的时间。但好运的时候通常不太多,可以想像,对方为了立案,花了多少律师费,费了多少团结行业的功夫!就凭您那三寸不烂之舌,能把立案打掉,简直是整的一个现代唐雎!除非对方仅仅是把立案当成竞争手段,根本目的是通过反倾销逼您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达成市场和解,就此原告撤案才成为可能。

打不掉立案是正常的。调查当局如期发出立案公告,即战斗正式打响。如不能迅速做出反应,而仓促迎战或仓皇躲避,想打赢是不可能的。快速反应有三件事情要做:

首先,确定一个“身份”

在申请书中,申请方通常会列出一些涉案企业名单,有的公司据此判断是否涉案,这是不保险的。因为申请人通常可能将自己所了解到的出口商和生产商的名字列上,而不需要对其真实性负责。这就可能出现几种情况,一是所列名单不全,申请方所了解的中国企业可能是和它有生意来往或纠葛的,但往往难以囊括所有中国生产和出口企业,有时甚至列了小的漏了大的。二是名单不准,被列名企业可能早就不生产、出口涉案产品了。三是所列企业根本就不存在,也许是名称拼写不正确,也许企业已经消失很长时间了。中国的出口企业是如此之多,想搞清楚所有涉案企业,的确不太容易。然而是否属于涉案企业,企业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其一,本公司是否生产被调查产品。在立案公告中,通常都有关于调查产品的税则号和具体的产品描述,您公司是否生产这种产品。如美国曾经对烫衣板立案反倾销,其所反的产品金属顶、立式烫衣板。有的公司生产烫衣板,是金属顶,但不是立式的,而是挂式或抽屉式的,当然就不是被调查产品,该次反倾销调查就不关您事。

其二,是否向调查国出口过被调查产品。公司虽然生产被调查产品,但没有出口到发起调查的国家,那就非涉案企业。比如美国对卧室木家具立案反倾销,某企业生产这种家具,但没出口美国而出口欧洲,那就没关系。

其三,是否在调查期内向调查国出口被调查产品。世界上最为典型的欧美反倾销调查法律很多方面不尽相同,调查期的规定是其中之一。美国的调查期通常是在立案时所在的季度前的两个季度,比如在7月份立案,调查期通常是1至6月,在12月立案,调查期就是4至9月。欧盟的调查期通常规定为立案季度的前1年,如7月份立案,调查期是指前一年的4月至当年的3月。在调查期内向该国出口涉案产品,就是涉案企业,否则就不是。所以说,公司的名字有没有出现在书中,真的不重要。有的公司以为没有被点名就万事大吉,结果却错过了应诉的良机。

其次,填好一份问卷

所谓的应诉,其实也仅仅是个通俗的说法。反倾销调查不是司法诉讼程序,而是行政调查程序,不是诉讼哪来应诉?但由于反倾销调查所产生的后果不一定比诉讼轻松,所以将企业配合调查机关的调查称为“应诉”。虽然调查公告发出,调查正式展开,但调查当局打出的“炮弹”,仅仅是一份区区的调查问卷。通常情况下,要求配合调查的企业在37天或40天左右,完成此份问卷,配合调查当局在规定时间内把问卷填好并交出去,就是应诉。

可别小看了这份问卷!

所谓问卷,和我们平常所了解的问卷截然不同。这份问卷是调查当局据此做出裁决的依据,对公司而言,就是一份答辩状。更要命的是,填写问卷不是一种自愿行为,而是一种强制行为:在规定期限内完成问卷并提交给调查当局,被视为应诉企业;而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填写问卷并提交给调查当局,即被视为不配合企业,以后案件的初裁和终裁所有对应诉企业有利的事情全部和您无关。所以填不填问卷,可不是您喜不喜欢的问题。

各国的问卷基本内容和格式大同小异。欧美反倾销立法和实践都比较久远,趋于成熟和完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问卷,其实都是欧美问卷的翻版。问卷的内容涉及公司总体情况、产品出口销售情况、内销情况、生产成本等问题,问卷从形式上欧美区别比较大,美国的问卷分4部分,称A、B、C、D卷,按照调查对象的不同要求填写其中的部分或全部,第一次问卷发出后,还可以发出补充问卷,叫小A卷。欧盟的问卷分市场经济地位和一般综合问卷(通常称为大问卷),大问卷分A―I九个部分,市场经济问卷供判断是否给予应诉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大问卷供判断是否给予以及如何计算应诉企业的分别税率。

由于问卷的内容非常复杂,其中有的问题表面看也许很平常、彼此没联系,但实际上是个陷阱,不经意间可能已经造成本质性的影响。所以,公司必须非常小心、准确地提供问卷中所要求的各种各样的数据。我总觉得企业自己答问卷,不是最优选择。道理很简单:以前,自行车有问题,您可以拎上扳手铁锤,这敲敲那拧拧,也许能够解决问题。但现在汽车出故障了,您是不是也想自己拆拆发动机试试?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细化,隔行如隔山,专业的工作最好由专家来做。当然,我也见过个别企业自己填问卷的,但到交卷期限了,常常还不清楚问卷里的某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有公司拿到问卷一看,涉及大量的会计资料,有的资料甚至只有老板自己一人知道,这下要交给不认识的外国人,心里没底。其实,公司填写问卷,分保密和非保密内容,保密卷调查当局负有保密义务,非保密卷才是可以公开的。至于有的老板甚至担心,提供的财务资料如果被税务机关拿到,那可就麻烦了。按理说,企业有几本账的说法,应该是不能成立的,企业只有一本账,提供给税务机关和别的机构的账本当然没有区别,不应该成为问题。退一步讲,就企业的担心而言,国外调查当局取得企业的财务资料后提供给中国税务机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里面涉及外交问题,还涉及政府的职业操守等问题。中外政府联手共享中国某个企业的财务数据,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此强大的“国际合作”。反倾销就是反倾销,这是非常明确的。问卷必须填,不填就退出,这也是非常明确的。因为误解而失去应诉机会,显然不合算。

填写问卷的时间各国的规定不尽一致,短的30天,长的40天,必须在这个时限内完成交到调查当局。如时间确实不足,可以向调查当局申请延期,短的延一周,长的延两周。但是否能延期,决定权在调查机关,不同意延长的案例也是有的。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并提交问卷,后果和不填问卷相同。

有的公司见到问卷的内容是如此的繁杂,公司的账务又不是非常的清晰;自己还不能自圆其说,前后数据对不上,干脆来个模糊战术,调查当局要求提供说明也不提供。企图以此扰乱调查官的思路,让老外不得要领,乱中取胜。这个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当您的问卷是一团乱麻时,老外的思路非常简单:把乱麻丢一边,根据可获得事实当然包括原告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判断,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这就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再次,请好一个律师

世界上的律师只分两种:找麻烦的和解决麻烦的。随着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增多,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案件仿佛一夜之间多了起来,很多律师纷纷加入到应诉队伍中。但反倾销应诉毕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是光凭兴趣、光看几本书或是知道一点理论就能够胜任的。尤其是具体到每个案件,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涉及不同的产品,涉及不同的企业,抗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制定合适的抗辩策略,包括如何处理问卷,是非常具体细致的技术活儿,必须慎重选好律师。好的律师对这些活儿,通常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而有些律师,就未必可以做到。

请个好律师,应诉就成功了一半。

快速反应是企业素质的体现。反倾销调查从立案到终裁,通常在9到14个月之间,期间往往跨年度。但留给应诉方的时间却是以天计算的,非常紧迫,所以需要尽快做出决策。提交了问卷,就已经进入了法律程序,接下来的工作完全是在程序内进行。该走什么程序,该做什么事,欲知端详,请看下回:为市场经济地位而战。

作者系广东省外经贸厅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

上一篇: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走出去” 下一篇:外销回款迅捷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