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德育意识

时间:2022-10-17 12:31:05

浅析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德育意识

【摘 要】教育的根本是教书育人。美术教学必须改革单纯的技能技法学习,必须注重德育功能的开发。在美术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发德育功能,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

【关键词】美术教学;开发学生;德育意识

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美术的德育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对人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等起到一定的感化作用,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或者是坚定某种信念。鲁迅对此曾指出:“美育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漫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艾安。”

蔡元培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因为“美育”有进步的教育功能。美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理论说教,主要是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欣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和长远的发展。

一、欣赏课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欣赏课是开发德育功能的极好机会,它可以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德育内容。例如《献出你的爱心》、《飞天》、《妈妈和孩子》、《亲亲秘密一家子》,这样的作品枚不胜举,在这些作品中蕴含着全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在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时,不仅要说明它们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同时也要恰当地提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优秀品德。在讲王羲之的书法“秀逸天下”时,也讲他教子学字“秘诀在缸底”的故事,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在讲郑板桥的画竹“天下无双”时,也讲他“四美”的立身之道;在讲《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时,白石老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以及他“不教一日空过”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同学们发出了啧啧的敬佩声。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及对作者的了解,学生可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和丰富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素养、完善人格。

二、欣赏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材欣赏部分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能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中职学生大部分年龄介于十七八岁,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树立信念的关键时段。例如,在课堂上讲《富春山居图》,先谈到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国书画珍品。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象,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再谈作品如何经火烧断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台湾。这样学生听后大呼可惜,遗憾之情犹然生起,表现出希望这一优秀作品能够早日合一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早日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这样讲课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本来理论较多、容易枯燥的欣赏课,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同时也成为他们畅谈理想、抱负的快乐时光,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欣赏课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候。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改掉他们这些不良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欣赏课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美术作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古代的悠久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民族抗争、自强奋斗,都描绘得生动详实。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欣赏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时,可介绍我国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唐朝至唐太宗时己经成为东亚的盟主。政治上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惟才适用,慎用刑法,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上对外贸易繁荣,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往来,多个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出灿烂的唐文化《步辇图》通过大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再现了唐太宗如何接见吐蕃族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庄严的历史场面。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最早反映中国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学生在对这些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国家以及此国国情有所了解。

五、写生课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在写生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而不仅仅传授写生方法。写生课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发现、认识和感受能力。学生们身临其境,受到耳濡目染,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写生强调形体美、色彩美的讲解,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审美观去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一切事物美感的理解能力,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对腐朽、颓废艺术污染的抵抗力。

虽然美育和德育各有其独立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应相互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只有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有用的人,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美术课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

上一篇:光敏电阻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让快乐走进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