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方法

时间:2022-10-17 12:28:17

识字教学的方法

【摘 要】小学低年级识字量大,要想让他们多识字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多媒体课件游戏识字法;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归类识字;小组合作识字法;随课文识字法;查字典识字法;在生活中识字等等,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关键词】识字量 行之有效 生动有趣 识字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05-01

识字教学是多年来让广大教师困惑的一个问题,在低年级阶段识字量特别大,而低年级学生新入学,缺乏识字经验。再加上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容易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的感觉。要想让他们多识字,老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们乐学、想学。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种识字方法。

一 多媒体课件游戏识字法

只要一打开多媒体课件,学生个个精神饱满,跃跃欲试。抓住了这一特点,识字效果倍增。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如降落伞识字法,教师下载特定的降落伞幻灯模板,是小青蛙背着降落伞,降落伞上填上要学的字或词语,青蛙在空中飘浮等待,下面是碧绿的池水和绿叶衬托的荷花,看着这场面,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在老师的点击下,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声,小青蛙背着生字或词语从天而降落入水池生字随即消失,学生为了显示自己识字多而准确,抓住青蛙在空中降落的瞬间,争先恐后地认字,参与面广,使识字教学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 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如在教学完“青”“骨”“每”后,在教学中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青加偏旁成“请、清、情、晴、蜻”,“骨”加三点水成“滑”;“每”加偏旁成“梅、海、莓、霉”……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认识“院”,可以减去耳朵旁成了“完”字这样认识它。如换一换的方法认识“傍”和“榜”,用上面的方法认识生字,比单纯认生字效果更佳。

三 归类识字

到了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因此在教学中逐步采取归类的办法识字。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字族识字。如品字形结构的字,如晶、森、众、淼、鑫、磊、焱,这些字只需记住一个独体字,再记住是品字形就轻松地记住这些字了。这样极大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第二,同偏旁识字法。教完一个单元,可以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谁认的字多的办法识字。让同学们每人拿出一张纸,老师出示字的偏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谁写得多,谁就是同偏旁识字大王。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效率。

第三,会意字。两个独体字合成一个合体字。可以把这些生字编韵文让学生自由读、同桌对读、你读我猜和表演读或戴上头饰表演读,在读中巩固生字。这样识字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识字效果更理想。

四 反义词识字

可以用课件打出一些反义词的图形,如“多”对“少”,可出示一个西瓜和一堆桃子,让学生直观感知,容易记住多、少两个字,学生记忆会很深刻。再如“笑”对“哭”,用课件出示一张笑脸和一张哭脸,写反义词效果也很好。

五 小组合作识字法

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自制识字卡片,课堂上由小组长分任务,每人轮流读字音、说结构、组词、说话,最后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不会的可以听别人补充,分享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六 随课文识字法

等生字认得差不多了,可以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识记。由于低年级学生不会在课文中识字,老师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边读课文,边用圈一圈、画一画、找一找的办法找出本课生字,同桌互相识记正音,再在班上以赛读课文的形式展示识字结果,读不准确的老师给予指导,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七 查字典识字法

查字典法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对于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长期培养,学生可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方法终生受用。

八 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其中处处是生字,老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这块识字沃土进行教学。如教学《菜园里》一文时,布置学生到自家菜园去观察,或到菜市场去看看有什么蔬菜,请教爸爸妈妈字怎么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体现了识字资源的共享,又给学生提供了体验实际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既轻松地学会了生字,又在生活中积累学习语文生字的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对这些课本之外的识字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适时点拨,学生就容易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识记,在无形之中认识很多字。语文老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地,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让生活中的识字走进课堂,让识字教学走进生活实践,不仅可以强化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欲望,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识字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总之,识字的方法有很多,老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教给学生方法,引导他们会用,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识字效果。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创个性语文课,走生命成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