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策略

时间:2022-10-16 10:53:5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策略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指出一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而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题,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情境策略”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那么怎样用“情境策略”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呢?可有如下几种操作:

一、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过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足够的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知兴趣,启迪思维。语文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一位姓崔的青年教师执教《囚绿记》一文。

上课伊始,她便笑容可掬地对同学们说:“我是小崔,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今天‘实话实说’要在我们班录制一期节目,现在我问大家两个问题,要求大家‘实话实说’。”

她的话刚一讲完,下面的学生有的窃窃地笑,有的半信半疑,但所有的同学都兴趣倍增,急切地盼望老师提问。

随即,大屏幕上显示出了第一个问题:你看见特别喜欢的东西有什么想法?

生:据为己有。

师:很好,请坐下。但老师要强调的一点是,你一定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才能“据为己有”。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老师也同意这种观点,在书店里,看见喜欢的书想买回来;在商场里,看见漂亮的衣服想穿在自己身上……

大屏幕上显示出了第二个问题:大千世界,异彩纷呈,赤橙黄绿蓝靛紫,每一种颜色象征的意义不同。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生:我喜欢蓝色,因为它是蓝天、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广阔无边、浩瀚无际。人就应该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

生:我喜欢红色,因为它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奔放,同时也是祖国国旗的颜色。

生:我喜欢绿色,因为小草、树木都是绿色的,它象征着青春,象征着生命。

师:好,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精彩,每一种颜色都有它象征的意义,正如闻一多先生所写:“绿给了我发展筑红给了我热情筑黄给了我忠火筑蓝教我以高尚筑粉红赐我以悲哀……”

师:老师也喜欢绿色。你看这些绿色多么诱人呀!(大屏幕上同时出现了四幅以绿为主的图片)绿色象征着希望、环保、自然、和谐、纯净,生命之美在绿色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色中张扬。

师:有一位叫陆蠡的现代散文家也喜欢绿色,并且看见绿色的东西也像我们大家一样想“据为己有”。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的文章《囚绿记》。

这位教师的导入富有激情,独具匠心,利用学生们都熟悉的“实话实说”栏目及自己也姓崔这两点来导入,新颖别致,极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两个问题的设计也非常巧妙。这两个问题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和课文的内容紧密相连的(文中作者看到绿色的长春藤时也要把它“囚禁”起来,“装饰自己的房间”),为随后的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制造问题情境,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尔说:“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如果精心创设问题,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困惑,这就会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诉教师:“不要讲完”,其实就是希望在学生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头脑处于猎取的状态,不断探求,不断追寻,不断发现。在语文教学,在导入环节中适当地制造悬念,适度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思考,又会涉及到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

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1937年11月17日,在日本一个偏僻的乡村诊所里,来了两个不速之客――两位中国记者。他们递给一位苍老的医生一份报纸,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内容。老人抬眼看时,两眼发直,拼命摇头、不敢相信而后潸然泪下。你们知道这个老人是谁吗?他为何有这种反应?这样一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急不可待要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推动学生卷入,调动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发“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他们“卷入”任务之中,才能到达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

如教学鲁讯先生的《祝福》,教师可考虑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现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请大家找出并作简要分析;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的命运的动词吗?祥林嫂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通过创设如上系列“小步距”问题,情境富有激活性,积极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与遐想的空间,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寻求言之有理的见解。如上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分析解疑等方式,真正实现读文―品文―赏文,充分发挥其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转下页)

上一篇:以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好小学语文的兴趣 下一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