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恼与抗争

时间:2022-10-16 10:30:11

时间:2008年1月18日

地点: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

演奏:中国爱乐乐团

指挥:吕嘉

罗伯特・舒曼,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起到重要作用。1840年舒曼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还有4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

这部《C大调第二交响曲》,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次年秋天完成总谱。1846年11月5日由门德尔松指挥,在莱比锡布商大厦举行首演。若从作曲与首演的年代看,应当属第三交响曲,但因出版顺序之故,为第二交响曲。

该作以一种奇特的方式与舒曼的重病后复原相联系。舒曼的情感素质如此敏锐、脆弱,常人能从容度过的冲击,他却会感到痛苦难忍。l840年他和克拉拉・维克如痴如醉的幸福婚姻给了他无穷尽的体力储备和情感力量;但l844年他们双双去俄罗斯旅行,年底舒曼严重的精神崩溃,迫使他暂时放弃一切工作。遵从医生的建议,他们移居到以前曾居住过的德累斯顿,那里气氛比较安静,舒曼逐渐恢复了元气,开始创作他的第二交响曲。

《C大调交响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正如上面所述,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首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第一乐章:更加绵延地―快板,但不太快。由和缓的序奏与从容的快板的主部构成。先从圆号和小号主奏的序奏主题开始,以异常的神秘力和悲怆的感叹出现。这主题又产生出后面第一主题的动机,也具有统一全曲的任务。此后又多次跟别的主题,以伴奏音形或对位方式出现,但因为缺少强烈的对比,而流于单调贫乏。在发展部的高潮中,也显露出斗争后疲倦沉重的步伐。让人想起舒曼本人关于这一乐章所说的:“情绪多变、难以驾驭”。舒曼用的是传统的第一乐章曲式:奏鸣曲快板,有一个很长的尾声,动机音型的再现在这一乐章的高潮和结尾中都居重要地位。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这首交响曲的两个中间乐章的顺序,与一般的习惯正好相反,是先出现快板的谐谑曲。激动的谐谑曲仿佛以鞭子般的音型在抽打,音型源自交响曲的引子的慢进行。在颇具特色的谐谑曲主题后,接到三连音节奏轻快的第一中段。等谐谑曲主题反复后,出现对位法的第二中段。最后是长大的尾奏,由圆号和小号高鸣出序奏主题,宛若命运的呼号。

第三乐章:富表情的柔板。由弦乐合奏开始,虔敬但哀愁的基本主题,是从巴赫的《奉献经》中求得动机的。双簧管把它接了过去,然后它和大管中的一条旋律,一个悲怆的曲调结合起来,舒曼承认他在那时引用这条旋律心情是特别愉快的。渴望与激情发展到一个狂喜的高潮,由木管乐器奏出,与此相对的是小提琴中的尖锐的颤音。有一段短短的对位作为对比,然后歌曲再现,在更甜美的大调式中忧郁的梦般的音乐,最后静寂地消失。当舒曼写完了这一乐章,这部交响曲的皇冠和其中最美妙的篇章时,他陷入了如此神经质的痛苦,以致不得不暂时搁下这部交响曲。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活泼的。舒曼写道:“在末乐章中,我开始感到我又是我自己了;的确,在我写完了这部作品后我是好得多了。”这一乐章辉煌华丽、生气勃勃,在上升音形的序奏后出现具有进行曲性格的第一主题。接着,它应用了令人难忘的柔板乐章的正主题的变形,作为这里的抒情副题,从而使两个乐章发生了联系。交响曲临近结束时,小号中的动机音型再现,这一音型主题起初很轻,就像交响曲开始时一样,但是它逐渐增强,在舒曼的思想中这也许富有象征性,音调更为肯定,结尾是欢欣鼓舞、胜利凯歌式的。

上一篇:《蓝莓之夜》诗意的恋曲 下一篇:曲剧《北京人》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