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旅游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时间:2022-10-16 10:24:51

高职高专旅游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摘 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课程的定位还不够清晰,教材的内容安排体系不够完整,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笔者在分析旅游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与目标,并具体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一些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等多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实践有机结合。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当今的旅游学课程教学遇到困境,为更好地实现它的教学目标,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培养“ 应用性人才”和“ 学术性人才”的区别,因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有各自的特征。尤其是旅游文化课程,它兼具历史性、文化性、社会性,时刻面临着时代的挑战,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旅游文化课程却存在诸多问题: 当前的旅游专业课程并没有构建起具有内在关联的逻辑体例,许多内容抽自各个文化领域,以致做成的是一份“拼盘菜”。以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旅游文化》为例,该教材共十章,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论”,第二章“旅游历史文化”,第三至十章分别是“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服饰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学”、“旅游艺术”。除了第一、第二两章对旅游文化内涵有所涉及外,其他各章都是从各个文化领域拿来的,这些内容并列在一起缺少内在关联,不成体系,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本质特征的“旅游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旅游文化课程中,如何“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路,应与高职院校“重基础、宽知识面、重实践性”的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其教学应偏重实践,以培养能力为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实践有机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目标要求

(1)课程内容要跟上时代,不断实时调整更新

首先,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构,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把旅游文化课当成一门理论课来上,一味地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认为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旅游文化知识;无论是考核方式还是授课技巧都无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和素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对学生的未来从业没有多大帮助。然而,职业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的新的要求,必然导致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状态,在高职学校运用工学结合模式的条件下,专业课程的更新应集中专业教师、学科专家、职场专家的意见,把专业前沿最新的概念源源不断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之中。同时,针对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及时对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如在制定教学计划前,举行行业专家意见会,从相关机构邀请专家到校参加,他们根据行业的最新动态及市场变化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并和专业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使课程内容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通过专业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是现代化构建的一个主要方面。旅游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导游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型、团队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按照相关知识与能力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整合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单元,改变原来教学内容“杂而全、散而乱”的状况,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

职业能力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逻辑来设置课程模式,优化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合理化结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这种培养方式相对概念原理知识而言,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关系并不是对立,旅游专业课程内容的构建,应结合其教育特点,来寻求它们的最佳结合途径。如我系的旅游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运用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用课堂演练和实地练习来训练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任何一种专业课程都是理论性实践性的一种交汇。实践性成了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主要特点,实践性教学则是高职的教学特性,这也正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应适当地增加实训课程的分量,而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的分量,即“理论必需、够用,以实践动手为主”,当然,理论素养和理性思维能力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应对生存挑战的能力。所以,对专业课程应不断调整其结构,注意拓宽专业知识领域,理论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并结合教改方案,整合课程结构,突出课程的建设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处理好教学内容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关系,使专业教学改革更加突出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同时应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着重建设以关键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色,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等复合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高职教育课程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编制,课程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这种课程模式的倾向明显,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 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因此也叫“ 双元制”课程模式。“双元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采用综合科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的,以“ 必须、够用”为原则。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约为2: 1。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在高职学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条件下,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

为了实现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参照能力本位结合产学研合作构建课程模式,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提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为“一条主线”(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两个重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大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个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与素质模块、个性化发展模块),遵循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体现高职特色,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培养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需要。

按照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应做到以下的一些特色安排:

一、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选修课程在总学时中的权重。如:精选《贵州旅游地理》、《全国旅游地理》、《目的地国风土人情》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为一门综合课程《旅游基础知识》,减少专业基础课所占课时;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动态,设置了《领队业务》、《出境管理事务》、《导游业务》、《领队英语》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每门专业课程中都有相当比重的实践课时比例。

二、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用更具专业技能特点的课程取代了部分专业技能特色不明显的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对旅游岗位的要求,增加了《领队业务综合实训》、《旅行社操作流程综合实训》、《旅游职业礼仪实训》等多门专业技能明显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职业岗位能力。这些课程的设置能使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显得更专、更精、更符合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特征更加明显。

三、开设专业限定选修课,并将其模块化,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为了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开设专业限定选修课模块,包括酒店模块、餐饮模块、旅游营销模块等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包括2-3门核心课程。通过开设选修课,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是单纯课堂教学所无法给予的。所以,只有明确了旅游文化课程的定位,才能保证专业建设高品位地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旅游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特色创新

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专业课程的设计要重视加大实训和实践的力度,以使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不断优化、模式不断创新。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可以按这样,从围绕高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分解出从事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专项能力,以此为基础上,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为更好的走能力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打下了保障基础。

针对长期以来“灌输式”和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传统被动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努力尝试新型的授课方式,积极推进“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演说法”、“即时情景教学法”、“职场模拟法”、“真实演练法”、“专业节目观摩法”等方法,重视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采用“课堂讨论演说法”的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学生分为5―8人不等每组,然后教师把课程中某一知识点结合现实情况作为一个小课题分派给每组进行分别讨论,每组得出结论后由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名同学上台将本组结论向全班同学做演讲,并由教师评出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如在课程中讲到地接服务程序中机场接机内容时,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讨论,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当众演说中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使用“即时情景教学法”、“职场模拟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训练,例如我们在《导游口才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模拟旅行社门市接待人员和咨询旅游信息的客户或潜在客户,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努力地向客户介绍本社推出的旅游线路的优点,说服客户参加旅游团队,并解答客户提出的一些简单咨询。模拟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客人的年龄、心理等因素,以清晰的表达,富有煽动性和针对性的语言对客户进行推销。这种方法不仅改变突破了传统枯燥的单纯讲授法,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双向获得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犹新,而且极其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未来的职场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把“真实演练法”运用在《领队业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结合本课程的核心技能是设计制作合乎该团队特色的出国说明会,学生可以将自己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格的亲戚作为服务对象――本次出国旅游的客人。依据目的地国的法规及风土人情,结合客人的特点,并预计国外旅游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该团队设计一个简单易懂、轻松活泼却又严谨规范的出国说明会,帮助领队在境外更好的开展工作。通过操作演练的情况和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入和丰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又如在《涉外事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可建议学生真正深入游学生课堂,真正参与设计和研究如何将旅游与汉语学习完美的统一结合,真实演练涉外事务。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最能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并能极大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但也要视学生个人意愿以及英语口语能力而定。

(四)“专业节目观摩法“既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师指导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果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使用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等手段,通过图片、图像、声音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1)―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两者相加就有94%,这说明人类获取信息主要来自视听;(2)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的内容2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这就是说,利用各种展现旅游文化的实物载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化繁为简,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果会大大优于传统授课方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沟通、交流,教师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解惑等,网络架起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逐步形成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和创新体系。

总之,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如何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需要我们要改变传统的“ 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采用“ 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 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 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洪波 谈旅游学课程改革 辽东学院 2008年6月20号。

[2]徐基宏 《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12期。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2005(3).

[4]蒋艳,方启东.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1).

[5]詹艳.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

[6]刘容.旅游管理专业《中国历史文化》课教学探讨[J].教育发展与研究,2009(1).

[7]李海平,熊友平.谈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8).

上一篇:旅游业中导游人才的培养与训练 下一篇:德国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