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记事散文的审美特征及表达效果

时间:2022-10-16 09:55:26

古人记事散文的审美特征及表达效果

古人记事散文,除了通畅、明确、简洁等一般要求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传神写心”“叙事如画”“含蓄蕴藉”。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篇目,来具体分析。

一、传神写心,突出人物个性

“传神”是从文章笔力的深刻性方面提出的要求。对于“神”,林纾的《春觉斋论文》中说:“神者,精神贯彻而永无漫灭之谓。”强调要凸显出人或事物贯彻而永无漫灭的本质特征。清代王源在《与友人论史书》中强调:“传其神,写其心。”明确地指出了古人记事散文具有善于抓住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这一写作特点。

《曹刿论战》塑造了一个出身微贱但智谋过人、富于远见的军事家形象,作者按“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突出其性格特点。战前,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简洁明快地透视出曹刿的心态。对战争过程的描写,作者删枝去叶,抓住重点,写曹刿蓄势不发,沉着冷静,又写“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其动作反映出曹刿细致谨慎的特点。战后曹刿用寥寥数语,道破取胜的原因。整篇文章,笔墨精粹,言约意丰,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把曹刿这一形象托举出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蔺相如主要写他一生中两件大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因为通过这两件大事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爱国忠君、机智勇敢的品质。这些都是蔺相如的个性特征。又如《梅花岭记》写扬州城陷时史可法慷慨赴难的情形,描写不多,却生动具体:“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字字句句,图貌传神,写出了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凡是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为了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古代散文作家注意点化小事,传达意旨。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写信陵君大摆酒宴,亲自驱车请侯嬴,而侯嬴却故意过访朱亥,“久之与其客语”。信陵君则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在对比中写人物,刻画得穷形尽相,形象地揭示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品德和宽大为怀的气度。又如《记王忠肃公翱事》没有写大事,只写了两则生活小事,却把王翱一生最突出的特点――克己奉公、刚正廉洁,典型地表现出来。

二、叙事如画,追求形象直观

“如画”是从生动性、形象性上提出的要求。将人物写活,将场景写真,使读者感到虽千古情事,而今仍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袁宗道在《论文》中评价司马迁的文章,“其佳处在叙事如画”,林纾也指出“写人状物,需惟妙惟肖”。他们之所以这样强调叙事的生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实现上面提到的“传神写心”的目的,只有达到“如画”的地步,才能将人物的内在之“神”表现出来。

前面提到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迎侯嬴的经过 ,写得细致入微,曲折生动。这一部分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嬴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物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谦恭礼待下士的性格。如果不这样细致生动地描述,就不能充分表现出信陵君的独特个性。

《鸿门宴》细致地描写了刘、项两个集团在鸿门宴会上惊险曲折的斗争场面,情节设计波澜起伏、张驰有致、环环相扣,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一幅幅画面纷至沓来,使人感到历历在目。正是由于司马迁绘声绘色的描写,才把项羽豪爽磊落、不善计谋而又刚愎自用和刘邦的奸诈、精明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如《赤壁之战》中大场面的描写: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番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这段文字,有百余字,却将一幅幅战争图景映现在我们眼前。有“黄盖诈降”“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的情形,有火烧赤壁的惨烈场面,尤其写曹军大败,踩踏羸兵,狼狈逃窜的场面,更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浓重的战争氛围。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直观的语言技巧,给读者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三、蕴藉含蓄,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蕴藉”是指文章内涵十分丰富,但含蓄而不外露,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空间。古人记事散文有“理不直指,情不显出”的传统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刘熙载《文概》中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强调作者应把文章的主旨和浓厚的感情融合在叙述、描写之中,不要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部分写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极力忍让,最后促成将相和好。司马迁对蔺相如是有强烈好感的,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传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负。但作者没有直接评议,而是让人物自己去表现,自陈心迹。蔺相如的话耐人寻味,“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发人深省。作者有所寄托,不随便发表议论,启发读者去思考探求。

《记王忠肃公翱事》的第二件事是“替友还珠”。当王翱拆开外衣时,“出珠授之,封识宛然”。八个字,有千钧重量。经过多年,封好的记号依然如初,能做到这般清白廉洁是何其不易!作者没有评论,只是用一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收束全文,干净利落,留下余韵无穷。

又如《左忠毅公逸事》在写左光斗为国选才、狱中忧国的事实之后,笔锋一转,写他的学生史可法奉檄守御之时,念念不忘恩师教诲,“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又写“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这些看似“闲笔”的客观叙述,蕴涵了作者浓烈的情感。与上文相呼应,史可法的言行更突出了左光斗善于识才、以国事为重的伟岸形象。不是全盘托出,一览无余,文章寓情理于叙述之中,这样就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

《鸿门宴》结尾只一句:“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暗示刘邦残忍而干练的性格,与前文项羽纵容项伯形成对照。仔细品味,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以及楚汉战争的发展趋向,可以想见。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其旨者,惟太史公能之。”我们可以通过《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屈原列传》的结尾窥见一斑。还是说《史记》中的例子,司马迁作《李将军列传》,对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忠勇爱国的品格极为赞赏,对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对朝廷刻薄寡恩、赏罚不明十分愤慨。这一爱憎之情、褒贬之意,司马迁在文中并未直接表述,而是一再渲染李广的勇武机智和正直廉洁;连他射死猛虎,中石没镞,士卒,情同手足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时,又写他屡建奇功,不曾得到封侯之赏,而才能与名声都在其下的李蔡却被封侯。两相对照,褒贬昭然。一代英雄最后抱屈自刎,司马迁写李广自刎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垂涕”。几笔带过,把李广在军民中的威望,一生的不幸遭遇,作者对他的敬重、同情与惋惜,蕴蓄其中,令人读后扼腕叹息,甚至泪如雨下。

学习古人记事散文的审美特征,品析其表达效果,会使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人叙事散文永恒的艺术魅力,继承并发扬这些优良的传统,是我们写作努力追求的方向。

上一篇:试论中医汤方治疗理论体系的层次 下一篇:河南省卷《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