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通向正迁移的桥梁

时间:2022-10-16 09:25:47

搭建通向正迁移的桥梁

一、 错误案例

习题:一堆9吨的煤,5天烧完,其中4天烧的占这堆煤的■。

错误答案:其中4天烧的的占这堆煤的■。

以上错误很普遍,我校六个教学班都出现了如上错误,教师讲解了很多类似的习题,但是学生还是不断地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我询问并记录了学生的错误想法:问题中说的是4天烧的,这堆煤一共9吨,所以其中4天烧的占全部的■。

二、 错误原因分析

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反思,上述错误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定势。学习“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时,两个比较的数量在条件中都是已知而且是唯一的,如:

①平行四边形的底10厘米,高7厘米,高是底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2页第6题)

②冬冬看一本85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48页,看了全书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页第5题的第(2)小题)。

教学时,学生面对这么多雷同的问题,似乎学得很轻松,正确率很高。简单、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忽视了问题的本质特征,被问题的非本质特征所迷惑,形成如下片面经验: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就是把条件中出现的两个数写成分数的形式,把被比较量在条件中出现的数写成分母,比较量在条件中出现的数写成分子。在求4天烧的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时,学生根据这个片面的经验进行了知识的负迁移:求4天烧的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就是把两个量在条件中使用的数进行比较,比较量“4天烧的”出现的数是4,被比较量“这堆煤”出现的数是9,4天烧的占这堆煤的几分之几就是4和9的比较,所以结果是■。

三、 策略建议

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是基于分数意义基础上的教学,把被比较量平均分的份数写成分母,比较量取的份数写成分子。因此,在教学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应架设“桥梁”把这个知识点实施正迁移,把“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迁移到分数的意义中,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1.变式练习,纳入已有认知结构

单一形式的练习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形成片面的想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变换练习题的形式,根据课堂上出现的不同答案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不被非本质特征所迷惑,深入把握“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本质特征,把“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纳入到分数意义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脱离僵化的思维,从而灵活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增加练习题:

①3平方分米的■是5平方分米。

②一堆3吨的煤,7天烧完,平均每天烧了■吨,是1吨的■。

③修路队修一段长7千米的路,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了全长的■,其中4天修的占全长的■”。

2.适时延伸,沟通联系

教学例题和试一试之后,在几条彩带长度比较的基础上适时延伸,如提出问题:如果红彩带长8分米,蓝彩带的长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如果红彩带长度是5分米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为什么红彩带长8分米,蓝彩带的长度是红彩带的■,而不是■?红彩带长度是5分米,为什么蓝彩带的长度还是红彩带的■?求蓝彩带的长度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与什么有关?学生在讨论、交流、激辩中认识到: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根据分数的意义去思考,要看被比较量平均分的份数和比较量取的份数,从而主动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加强比较,厘清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施学习的正迁移,防止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还可以增加对比题,使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异同点,当学生遇到“求一个量占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多种形式的习题时,自然会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分数的意义解决相关问题。如增设如下一组对比题:

①甲铁丝长5米,乙铁丝长7米,乙铁丝长度是甲铁丝长度的■。

②把一根铁丝截成两段,第一段长5米,第二段长7米,第二段长度是全长的■。

③把一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其中4段占全长的■”。

上一篇:教师文本解读当务“本” 下一篇:校长要善听教师的“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