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研究

时间:2022-10-16 09:19:39

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研究

民歌《孟姜女》是我国时调民歌当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作品之一。方芸、蔡际洲所撰写的《歌系的地理分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一文当中曾指出,“《孟姜女》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这是汉族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当然,也有少量曲调传播至少数民族地区,诸如新疆、内蒙等地。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是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即‘长三角’一带。”它的典型艺术形式可以江苏民歌《孟姜女唱春调》(见谱例1)作为拟母体民歌进行对比与说明:

从谱例1可知,典型的“孟姜女”时调母体民歌的艺术特征是:第一,起承转合四乐句体,其中二、四句音乐材料接近;属商音支持的徵调式歌曲;第二,旋律以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为主,旋法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间音乐的特点;第三,乐句落音依次为商、徵、羽、徵;第四,每句落音均为后句的起音,即乐句与乐句之间形成音高上的“鱼咬尾”似的“顶针格”式的联接关系。

笔者在《湖南民间歌曲集》16地市分卷当中依次检索发现湖南省内目前收录在册的“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接近20首,参照地方文艺工作者的座谈记录,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湖南14首“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与拟母体民歌江苏的《孟姜女唱春调》的音乐基本特征对比分析如下:

以上所列多首湖南省内的“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主要分布区域为湘北地区、湘中地区以及湘南地区,全为汉族民歌。该歌群所覆盖的民族地域完全符合刘正维的民族音乐特征三条重要分界线当中的所谓“民族分界线”的论断,即“自山海关向西,到宁夏折向西南、向南、向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形成一条长大的弧形分界线,将传统音乐的遗传基因分为汉族板块与兄弟民族板块。”[1]尽管时调民歌的传播功能强健,“孟姜女”的民间传说在湘西少数民族区也可谓家喻户晓[2],但目前我们尚未见到湘西少数民族区域内流传的《孟姜女》时调民歌文本资料。很显然,湖南省内的“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至今可见文本确实位属于汉族音乐板块内。

从现已得知的湖南省内的这14首“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之间的对比及它与拟母体民歌之间的比较可知,“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在湖南境内的流变规律为:

1、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的旋律旋法大多相同,但也有部分民歌因有其他民歌的音调叠置而在旋律中突出有“羽”音的音乐色彩;

湖南省的14首“孟姜女”时调民歌的旋律骨干音的进行大多以五声音阶的级进进行为主,基本上都保持了拟母体民歌的旋法风格,旋律上的细小差异大多是因为方言音调的差异而产生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论断说,民谣“在起源时它必定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重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变迁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 [3]如拟母体民歌的第二乐句首音与第一乐句尾音均为“商音”,“家家”歌词的音调相差四度(re-sol),但湖南境内湘中区域内的“孟姜女”时调民歌的二乐句首音更改为“sol”,使得“家家”歌词音调调整成持平音高(sol-sol)。类似处如“孟姜”的歌词歌唱在拟母体民歌中为上行音调(低音la-do-re-mi),湖南省内部分该时调民歌在歌唱“孟姜”二字时,音调调整为“do-re-mi”甚至“sol-re-mi”,提升了“孟”字的歌唱音调,不再遵守拟母体民歌乐句之间音高“顶针格”的规范要求。

引人注目的是,湖南民歌当中有一些民歌兼具“孟姜女”时调民歌与西南民歌《螃蟹歌》的旋律特征及曲体特征,如临澧民歌《十二月采花》(见谱例2)、醴陵民歌《卖花》、湘潭民歌《采花》、《数花》、《卖花》、《道私情》等等;岳阳民歌当中这种民歌曲调也不少见。“孟姜女”时调民歌与西南民歌《螃蟹歌》的音调框架以及乐句落音、旋法上均有相似之处,同属南方商音支持的徵调式民歌大系。表1栏内的湖南省内“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其中道县民歌《你我二人把酒喝》、《螃蟹歌》、《手扶郎肩》的二、四、六乐句与西南民歌《螃蟹歌》的同音位乐句曲调基本相同,“羽”音的使用频率均超过了拟母体民歌江苏《孟姜女》民歌当中只将“羽音”作为经过音的份额。另,湘潭民歌《拜年歌》的旋法变异也较大,“羽”音的音乐色彩很鲜明。国内部分民歌研究专家,见到湖南省内某徵调式民歌当中突出使用有“羽音”,就以为是受到了“湘羽民歌”的影响。其实这几首湖南徵调式民歌当中所出现的加强“羽音”使用的情况,非“湘羽”调式色彩渗透的结果,而是因为另有民歌音调叠置使用而形成的“旁系《孟姜女》”[4]时调变体民歌。至于《螃蟹歌》是否仅为西南民歌以及它的源头究竟在何处?它如何流变在湖南省内?还需另展开专题进行研究。

2、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的曲式结构及其音乐材料大多相同,只有零陵3首变体民歌的曲体变化较大;

表格所示14首“孟姜女”时调变体歌曲前11首的歌曲的曲式结构基本相同,尽管有的乐句有5个或6个小节,但变体民歌的四个乐句之间的发展逻辑关系仍固定表现为“起、承、转、合”的发展进程,且落音布局基本相同。余下最后3首零陵“孟姜女”时调变体歌曲,则变化成了主副歌的歌曲形式。副歌有两个乐句,第2乐句与主歌第4乐句基本相同,在歌曲当中仍具有合拢的音乐功能。3首当中有2首(《你我二人把酒喝》与《螃蟹歌》)在副歌之后另接有2小节的尾腔歌调,歌曲的吟咏性增强。

3、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的调式色彩相同;

表格所示14首湖南省内的“孟姜女”时调变体歌曲全为徵调式民歌,主音音高大多为D徵。

4、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的歌词内容近半数(6首)仍保留歌唱“孟姜女寻夫”的传说故事,歌词结构为“十二月体”;但另有歌唱“尼姑思春”以及“打烟馆”、“情郎来拜年”、“二人螃蟹佐酒道私语”、“采花”等诸多同曲调相同歌词不同的湖南“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

全国“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大多歌唱如“孟姜女寻夫”般悲惨哀怨的故事,包括如“尼姑思春”这样的歌曲内容。方芸、蔡际洲在《歌系的基本曲调---歌系研究之一》(载《音乐探索》2007年第4期)学术文章当中,将基本保留了母体民歌的曲调与文学特征的《孟姜女》时调民歌一律归属于为“直系《孟姜女》”歌系。这意味着,湖南省内的“孟姜女”时调变体民歌即有悲怨歌词的“直系《孟姜女》歌系”民歌,另有歌唱“采花”、“道私情”这样反映欢快生活情趣的不同歌词内容的同宗时调变体民歌。

需要注意的是,零陵道县的《你我二人把酒喝》及《手扶郎肩》这2首民歌的歌谱文本当中记有部分器乐间奏音调,我们可以肯定这两首民歌的现场演唱应当有乐器担任歌曲伴奏与间奏艺术表达的任务。通过了解得知,零陵道县人民喜爱歌唱小调民歌,演唱者常自拉自唱,或一人演唱,一人胡琴伴奏甚至还增加一把月琴演唱。道县人民的小调民歌演唱风格闲适而恬静。历史上道县人口的迁入情况比较复杂,南北方人士皆有,部分移民来此是因为避乱,但也有不少移民迁居此地却是因为极为喜爱当地的秀山美水,道县人极少迁居外省[6]。道县地处南岭山地,西部与广西交界,汉族人口居多,境内主要少数民族为瑶族。道县人民的优美舒展的小调民歌有其人文地理历史多种文化因缘。

通过对比分析“孟姜女”时调拟母体民歌江苏《孟姜女唱春调》和它在湖南省内的变体民歌可以发现,“孟姜女”时调民歌在湖南省内各地传唱的过程中,大多保持了旋律骨架的基本稳定,同时又因受到地方性语音音调和当地民间音乐的风格、题材内容的影响(部分时调民歌接受了其他民歌曲调的影响),在音乐的结构布局上以及旋法细节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变化,这充分表明了“孟姜女”时调民歌音乐的弹性化与程式化的艺术功能。时调民歌之间的不同之处有的源于地方文化的直接影响,也有的可能属于歌手的临场偶然的变化表现。有关湖南“孟姜女”时调民歌与其他民歌音调的叠置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科学研究。

注释:

[1] 刘正维 编著:《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15页。

[2] 兰德礼、刘孟军:《孟姜女传说在湘西地区流传原因初探》,载《民族论坛》2008年第7期,第32-33页。

[3]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6页。

[4] 方芸、蔡际洲:《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载《音乐探索》2007年第4期,第25页。

[5]《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湖南民间歌曲集》(常德地区分册),内刊,第266页.

[6] 薛政超:《湖南移民表--氏族资料所载湖南移民史料考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第415-416。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湖南民间歌曲集(各地区分册)[C],内刊,1981.

2、 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地理分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3、方芸,蔡际洲.《孟姜女》歌系的基本曲调---《孟姜女》歌系研究之一[J].音乐探索,2007(4).

4、刘正维.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7、易人.《孟姜女春调》的流传及其影响[J].南艺学报,1980(2).

上一篇:“云起潇湘”的震撼 下一篇:中国农民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