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及其干预

时间:2022-10-16 09:13:00

试论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及其干预

摘要: 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是编辑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一种极端反应,它是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个人低成就感在内的一种综合症。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倦怠问题的产生有其工作和个人方面的原因。职业倦怠会破坏编辑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整个组织的工作绩效,故对其实施干预对于我国期刊业的发展及编辑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Professional burnout of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 is an estreme response of long term high working pressures. It is a syndrome that consists ofemotional exhaustion, depersonalization,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There are both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burnout of academic periodical editor.This professional burnout will ruin the health of editor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and even affect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organization. Therefore the interference of this problem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Key words: academic periodica;editors;professional burnout;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25-02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压力普遍存在于各个职场,职业方面的适度心理压力有积极地意义,即一定的紧张度,通常可以保持一定的工作热情。当心理压力过度,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出现诸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情绪低落和记忆力下降,甚至影响到工作和人际交往。编辑职业也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向来有“为他人作嫁衣”的美誉,新闻出版也名列职业倦怠的十大高发人群。[1]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束缚期刊编辑发展的瓶颈。笔者关注学术期刊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影响,试图从工作特点和个人方面分析编辑职业倦怠的原因,指出引领其走出职业倦怠“泥潭”的办法,进而改善编辑的生存状况,确保编辑队伍的健康成长。

1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也又称“工作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它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映。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在1974年的《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一词,用来描述助人职业中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和工作满意度过低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和Jackson(1981,1986)最早用三维度模型对其做了操作定义。他们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主要有3方面的表现: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格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个人低成就感(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2]其中情感衰竭是这一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对人去个性化的进一步描述是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或者忽视的态度;而个人低成就感是指自我能力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

2.1 工作方面的原因有人说,期刊编辑都是长期慢性焦虑症和急性狂躁症患者,这是因为期刊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创作,它是一个非常依赖持续性表现的媒体。对于期刊的出版来说,刊期便是期刊编辑的工作周期,编辑人员必须在特定的周期内完成全部工作流程,所以说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编辑工作包括选题策划、约稿、审稿、编校加工、付印等基本环节,而其中的每个环节又是相对固定的,可以说是机械的的步骤,如审稿过程主要包括初审、复审、终审,校对需要坚持“三校一读”制度。年复一年,期刊编辑工作就是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着。其次,期刊通常是由不同的作者,不同题目的多篇作品集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各期刊物又相互联接而成构成一种期刊的整体。期刊要通过在许多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期刊编辑工作就必须维护和强化期刊的多元化整体性,要胜任这份工作,编辑必须要经过艰辛的磨练才行。最后,期刊的内容策划要与社会同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期刊读者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期刊编辑在具体组配各期稿件时要把握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势,及时预测读者的阅读趣味,保证策划、组稿和发稿都有以一定的超前性,运用其智慧来使刊物内容与社会同步。当今社会,许多期刊的刊期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编辑面临着更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面对这种单一、重复的的职业特点,期刊编辑如不进行心理调适,就会消耗掉过多的工作热情,职业倦怠就会如约而至。

在整个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编辑一直被定位在一个隐性的社会角色上,“为人作嫁”基本上已成为编辑职业的代名词。[3]许多作者因为文章的发表或晋升职称,或完成科研课题,或获得奖励,而编辑只能是在背后默默地奉献。这种隐性的工作性质不仅掩盖了编辑的创作性劳动,而且使他们的在文化传播中的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直接导致了期刊编辑职业感缺失,成就感降低。

2.2 个人方面的原因从个人角度来讲,个人特征因素不如工作因素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大,但个人因素也对职业倦怠也有影响。Cherniss认为,每个人面对压力时容易受伤的程度和调适策略并不相同,分析职业倦怠必须考虑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编辑干好工作的重要保障。作为期刊编辑,他们既要追求“专”,又要追求“博”,最理想的模式是作“学者型编辑”。基于此,大部分期刊编辑在工作中都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期望有所作为,但经常事与愿违,这难免会挫伤编辑的自尊心。有的编辑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对工作有一定的抱负,觉得自己有能力干好,造成自我评价和判断的失误,从而产生悲观情绪。编辑工作枯燥而繁重,评定职称、机构改革、家庭等琐碎的事物较多,大部分编辑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产生职业倦怠。

对个体而言,倦怠首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问题,主要表现特点是,工作的时候感到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在下降,然后出现一些身心症状,比如说头疼、腰酸背疼、肠胃不适、失眠,饮食习惯的改变等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疾患。

上一篇: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下一篇:食品工程专业的农药残留分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