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编辑观

时间:2022-10-10 02:02:45

【摘要】编辑观是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编辑职业道德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出版活动反映在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编辑观的内容受社会...

试论现代编辑观

【摘 要】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的精神层面,也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编辑出版主体既指在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从事编辑出版生产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也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由相关从业人员组成的编辑出版组织机构。本文仅讨论现代化的编辑出版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现代编辑观。

【关键词】现代化 编辑出版工作者 现代编辑观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97-03

一 引言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的方方面面都发生普遍且深刻的剧烈变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整体的、全面的、复杂的和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也是一个人类文化的变革过程。”①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仅改变着社会,也改变着人类本身,人类自身的思想意识、态度观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变迁而转变,并转而推动现代化的进程。编辑现代化无疑是整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编辑出版主体的现代化是编辑现代化的精神层面,也是编辑出版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编辑出版主体既指在编辑出版实践活动中从事编辑出版生产的编辑出版工作者,也指按一定的结构系统由相关从业人员组成的编辑出版组织机构。在编辑出版现代化过程中,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编辑手段、设备和管理制度,但如果操作使用的主体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和方法以真实生命力的现代思想意识、人格精神及知识结构,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成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那么,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只能是一场徒有其表、形似而神非的作秀。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现代化的编辑出版工作者所应具有的现代编辑观。

编辑观是编辑出版工作者的编辑价值观、编辑精神、编辑职业道德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编辑出版活动反映在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而产生的结果。编辑观的内容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不同时期的编辑观决定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以及具体的出版内容、图书类型等。主体意识觉醒后的现代化编辑出版者应具有现代编辑观。随后的几部分,本文将分别论述现代编辑观的主要内容。

二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规范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崇高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推动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它本质上是唯物的、辩证的、革命的,以求实、求真、奉献、创新为特征。龚育之先生曾对科学精神做过精辟阐述。在长期的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种种科学精神包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精神”;“善于革新、善于创造、反对因循、反对守旧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自甘寂寞、自甘淡泊、不求富贵、不求闻达,把精力倾心在事业上、而不是花费在享乐上的精神”;“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责任,积极地参加反对侵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维护人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斗争的精神。”②编辑从事的是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通过对个体文化创造性的选择、优化等编辑活动,主动且直接地参与社会文化的生产,因此,编辑观中的科学精神品质极其重要。无论在编辑实践的过程中、编辑产品的选择上还是在对编辑人才的培养上,都不应只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而轻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唯有两者并重,才能与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在编辑加工稿件时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尊重事实,反对打着“科学”招牌的伪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敢于质疑。以科学的方法理论为准则,运用科学的逻辑推理来审视、观照作品所包含的理论和观点。

以继承为前提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与探索,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开拓和创新,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爱因斯坦十分推崇创新思维,尤其是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创新精神反映了科学认识与发展的规律。正因为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河才得以生生不息。编辑出版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进行文化和信息的传播,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引导文化思潮,生产新文化。因此,编辑出版者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以适应和顺从既有的文化环境,而且还要准确预见和判断时代的发展方向,努力寻找精神与时代的契合点,能主动改造当下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文化引导的目的。编辑工作中的创新具体表现在选题的开发、版式的改进和封面设计的突破等方面。编辑创新活动是对某种既存文化氛围的突破,对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如果从文化引导来说,单一的图书品种可以引领文化,成为时展的先导;一类书籍的出版更是强化了编辑意识,给读者的是整体、全面的出版文化概念。这种概念的形成和传播当然(也必然)来自于编辑。然而,现实工作中出一书领先者多,出一类书在观念上领先于他人者少。具有创新品质的编辑敢于打破固有框架,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具有创新品质的编辑自己策划选题也大多善于捕捉有创意的灵感,具有流畅的编排工作思维,灵活处理素材。在现实中,一觉得少儿书畅销,几百家出版社赶着出少儿书;一听说《水煮三国》好卖,“水煮”、“麻辣”几乎把中国古典名著重新回了一遍锅。这些现象都凸显了中国出版界在创新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创新不是因袭,是对固有模式和秩序的突破与重组,是推陈出新。如果大部分编辑注重且有能力进行真正的创新,那么重复出版、盲目竞争等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观。

坚持真理,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反对盲从和迷信,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即人们不仅追求理性和真理,而且追求情感和信仰。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理性的引导和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产生思想和行为的盲目性。理性精神要求人们探索并尊重客观规律,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重要成分。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唯有坚持怀疑精神,我们才可能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一些与现代精神不符的旧观念的束缚。如果编辑能区别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表述方法与错误的学术观点和表述方法,那么他处理稿件的方式就会截然不同。他可能需要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表述方法,而必须修正错误的学术观点和表述方法。判断标准掌握得当就能顺利进行编辑工作,反之,则处处为难,甚至犯错误。

三 专业精神

我们可以将专业精神理解为从事编辑出版这一行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以及对编辑工作的投入程度和效率。

诚实正直,这是编辑出版者永远都不能丢弃的精神,至少不能弄虚作假、无中生有。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图书界现在已经从沸沸扬扬的“读图时代”进入到喧嚣嘈杂的“伪书时代”。这个评价可能让所有编辑出版者都感到汗颜。尽管伪书古已有之,然而近数十年来与公众生活较为接近的现代伪书却愈演愈烈。《一路欢歌》一书,作者克隆王小丫,出版社克隆长江文艺出版社,责编则克隆出版界金牌搭档金丽红和黎波,成为克隆版伪书的集大成者。《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则因其销量巨大(据称发行超过200万册)和恶劣影响之广被称为“中国第一伪书”。③在此姑且不论伪书得以出版和“受欢迎”的社会背景和行业监管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伪书的一手炮制者――编辑。据调查,伪书《没有任何借口》的编辑根据正版的《没有任何借口》④的书名,雇佣了一名以40元/千字的“稿费”“编”出来的。该伪书的内容、封底的媒体评语被证纯属子虚乌有。伪书中强调的是员工的“奴性”服从,而正版书则强调领导者的领导力,结论谬误也是必然的。在巨大的利润面前,伪书编辑丧失了诚信的精神,像造假药、假酒一样制造假的精神产品,提供伪劣的精神食粮。这是一种裸的欺诈,极大地伤害了编辑出版业、读者和社会。在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观不断形成又快速断裂,节奏变化如此之快,各种纷繁芜杂的社会形态共存。越是这样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文化创造者之一的编辑出版者越是应该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理想,营造诚信的出版环境,维护精神文明产品生产的纯洁性。

能动效率。编辑个体在编辑活动中的能动效率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快速反应以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一个具备现代编辑观的编辑在处理各种编辑事务时应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工作效率,并将其主体创造性物化到编辑客体中,既善于尊重客观事物(包括原稿),又能能动地创造出高于或优于原稿的价值。能动效率为编辑行为带来创造生机与活力。能动效率品质在编辑策划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稿件等编辑活动中都体现出来。它有别于一般性地从事编辑工作,而在编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构思,赋予出版物别具一格的面貌,从而为出版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讲效率并非指一味求快,而应该注意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若说“快”,这些年,出版的快节奏让人透不过气来,组稿已经改称抢稿、抢名家、抢大家、抢国家,直至抢世界。抢,自然首先要快,商场如战场。以目前最热的“抢世界”为例,出版者四处观望,一旦听说某书在海外畅销,即抢购版权、抢先翻译。然而,新一代的高手已经没有观望的耐心了。他们精通中外书市,看准的目标不仅是成书,还有稿件、胶片,甚至选题创意。于是出现了中外文版同步问世的现象。而“慢”并非消极,却是另一种积极,另一种效率,追求的是“十年磨一剑”。这首先体现的是编辑出版的纯洁性。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宗旨是:静心编书,不做“编”外之事。于是有了经久不衰的牛津版工具书系列以及学术论著丛书。其次是追求操作的权威性,商务印书馆要求他们的编辑在编辑“汉译名著”时稳扎稳打,不在乎别人抢译抢出,力求出版“定本”。做“快”难,做“慢”更难。它需要更坚强的承受力和耐心,它需要一个人或一些人用美好的生活时光去赌一个未定的结构,十年、二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漫长”本身就蕴含着某种对精神的历练。

四 出版理想

现在讨论出版产业,谈经济效益的多,真正注重社会文化效益的少;市场上出版物体现的价值取向也是以经济为中心;编辑探讨职业发展,更是关注生存状况的多,关注出版理想的少。出版是天下公器,出版是人类文明薪火传承的重要载体。陈原先生曾说:“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社会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蕴藏在图书里。”⑤可以说,人类文明进步速度愈来愈快,出版在其中功不可没。编辑的品位和格调直接决定了其所编出版物的品位和格调,而出版物的品位和格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社会文化的品位和格调。从根本上说,出版就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文化的传播和文化的引导,已经超越了编辑的“职业道德”范畴,而是编辑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编辑的“理想”。

的确,因为经济的压力和诱惑力太大,如果文化和经济发生矛盾,出版企业通常是文化服从经济。但如果文化服从经济的情况一再发生,甚至居于主导地位,将是出版产业的悲剧,也是出版产业的崩溃。现代编辑,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在文化与经济的夹缝中,时常面临两难的抉择,编辑出版界也曾一度困惑于这个两难困境。有人持绝对虚无主义,有人持极端理想主义,有人忽而文化忽而为了经济疲于奔命,更多人则迷茫观望不知该如何作为……不知何去何从,孰重孰轻。于此,究其问题的本质,正视时代的形势,是极为重要的。我认同刘杲先生的观点,“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文化就是生命,是一个出版人的生命,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是人类的生命。”“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不能不讲市场,又不能只讲市场。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是由出版产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而且两者的关系不能颠倒。”⑥

编辑坚守文化的出版理想,就是注重编辑出版活动的文化提升功能,注重营造一种精神去追求出版使命――为读者创造更多体现人文关怀、提高精神享受的图书,满足读者对审美以及崇高精神与情感的深层次需求。要守住编辑出版过程中从思想到实践的商业化的底线,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把图书一再低俗化,当低俗化越过一定的临界点,图书市场就会萎缩。于是,社会看不到文化,不再尊重文化,也就没人看书了。这样,正如小林一博先生在《出版大崩溃》一书中描述的日本出版业一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版业失败了,作为出版业一份子的编辑又何谈生存、发展?

对于一个现代化的编辑,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编辑出能够藏之名山、传之久远的“好书”,实现自我价值。有一种极端的思想认为,编辑出版好书,就意味着放弃市场的通俗需求,就容易赔钱。事实上,好书的标准,既不仅只是获奖与否或是畅销与否,更不是外形做得漂亮。好书未必就是深奥的理论书籍,事实上最通俗的书照样可以成为好书。讲文化未必是不顾市场需求,通俗与高品位并非是一对必然的矛盾。找到二者的平衡结合点,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甚至是超预期的市场回报。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如经久不衰的《围城》、一年就卖了50多万册的《我们仨》等。

谈编辑的出版理想,当然不是主张现代编辑去做不食人间烟火、故步自封的纯理想主义者,去拒绝商业运作,去规避商业责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压力,现代编辑要做的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坚定的出版理想,万变的是市场环境。一方面在商言商,适应环境,提高自己在商业社会的生存能力,努力让自己在物质上过得更好;一方面要守望文化的制高点,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人类文化的积累和传播者的角色和责任。现代的好编辑会寻找这两种追求中的结合点,寻找和利用所有的经营技术来实现理想,出好书,卖好书。

注 释

①张汝伦.人文知识分子与现代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106

②龚育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1~33

③王雪、林浩.中国第一伪书《没有任何借口》揭秘[EB/OL]. book.省略/a/20050426/000011.htm,2005

④该书作者为美国人布瑞斯•巴勃,全书25万多字,一经问世便大受追捧。其中文简体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从美国约翰•威利出版公司够得。巴勃:《没有任何借口:美国游骑兵精英的行为准则》,刘阿钢,史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俞晓群.坚守理想的乐园[J].中国编辑,2005(1)

⑥刘杲.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J].中国编辑,2003(6)

参考文献

[1]张汝伦.人文知识分子与现代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2]龚育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王雪、林浩.中国第一伪书《没有任何借口》揭秘[EB/OL]. book.省略/a/20050426/000011.htm,2005

[4]巴勃.没有任何借口:美国游骑兵精英的行为准则(刘阿钢、史芡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俞晓群.坚守理想的乐园[J].中国编辑,2005(1)

[6]刘杲.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J].中国编辑,2003(6)

[7]小林一博.出版大崩溃(甄西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4

上一篇:利用人文课程教学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模式探析 下一篇:初探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