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哲学教育教课论述

时间:2022-10-16 06:49:05

马思哲学教育教课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何遭到冷遇?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而,我们理应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但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教育和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还被污蔑为“见物不见人”。关于后者,已有不少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笔者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求这块“石头”(含马克思主义)为何显得如此“冷漠”,因而遭遇冷漠,其教学效果为何并不理想。

1.社会历史情势不同使然。经过建国初期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荡涤封建残余思想的无神论教育,整个社会的唯物观和无神论普及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高中和大学阶段都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一方面,通过这种教育,不必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就是普通群众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修养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建国前人们无法从正常途径得到这种先进思想,反而愈加激发了他们对这种来自异域的能够救民于水火、具有强大物质能动力量的理论的强烈好奇和吸收欲望。与此形成强烈对应和反差的是,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不仅非常容易接触和获得到,而且宣传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只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并且被大大地政治化和运动化了。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运动,并且由于教材老化,内容鲜变,非常容易造成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接受疲劳,导致其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教学方法的单向填鸭式所致。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属于必修课,因而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选修,并且其考核方式一般来说都是“闭卷考试”。马克思主义课程讲述的基本上是形而上的东西,它的抽象性较其他具体学科来说要高得多,本身就较难讲授和被接受。而且,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各门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单向度的填鸭式的,索然寡味,脸谱化、标签化、非黑即白,动辄“唯物”、“唯心”,显得“冷冰冰”的,“薄情寡义”。因此,“物质”显得“冷漠”、“无趣”在所难免,遭到学生们的冷漠对待也理应在情理之中了。

3.僵化和教条的教育教学观念所累。一度受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非常僵化和保守,动辄上纲上线。打个比喻,以前烫个发就被人说是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享受,看见有人戴个玉佛就说他是唯心主义。虽然现在不至有人如此小题大作,但其他的僵化和教条表现仍然是存在的。譬如说,在材料分析中举例美国等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时手按《圣经》为“唯心”。其实,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人相信他们真的相信耶稣、相信上帝存在呢?在面临升学等重大人生和机遇关头,有些人求签拜神,难道他们真的就是相信神灵存在吗?不是的,他们只是为了求得自己心理的慰藉,是一种希望的寄托,并非就相信真有神灵存在。并且,他们绝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只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而不自己努力了。“尽人事,听天命”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表述。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诸如此类的行为,并不能仅仅简单地一句“封建迷信、唯心主义、糟粕”等等就打发了。自由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国民教育虽然不进行宗教教育,但必须进行对有关宗教的教学,使学生对宗教有个基本的、科学的认识。

4.坚持意识形态一元性过程中的一些欠妥做法所引发。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是必然的。在我们的高中和大学,马克思主义都是必修课(这无疑是对的),但却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西方哲学或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研读和探索。另外,我们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但实际上我们却将它编写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业已完成的体系,当成了科学的科学,当成了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以后的又一“科学的科学”、“哲学的终结”。因而,对待其他学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以后的西方哲学思潮,总是简单地分析之后,“虽然……但是……”一番将它们如破屐般丢弃。对待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的这种“霸道”做派和简单化做法,在认识论转向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情形下,不能不引发学生的反感。

5.与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策略必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在理论上,坚持“度”是很容易做到的,过与不及都是不行的。但是,知易行难。比如,大家都知道批判是继承和创新,是新陈代谢。批判一个人就是批评摒弃他不对的,同时肯定吸收他好的、正确的地方。但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做到如此圆满,批判往往成了打倒,甚至是肉体上的消灭。同样,不同理论间的斗争也是如此。为了在斗争中攻击对方,往往要抓住一点,特别是关键的一点,而不计其余。只有如此,才能给予对方以致命的打击。道理正如恩格斯在反击论敌对唯物史观的歪曲时所说的:“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青年们有时过分看中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革命导师在实践中尚且难以做到“中庸”,遑论其他人呢?

加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教育教学

必须根据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教育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学的实效。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曾郑重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应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教育教学必须时刻注意的原则。

1.更新教学内容。要把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以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批判性、创新性地充实进教材,更新教学的内容。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将它放在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进程中来看待和理解,而不是割裂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

2.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灌输是必要的,但经常被误解为简单生硬、单向传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结果导致本应是正向的、必要的灌输变成了令人厌烦的“意识形态灌注”。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受教者的内在动因和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而必须改变为对话式教学。

3.必须打破思想僵化和上纲上线的工作方法。在和平时期,在正常的国民教育过程中,即便是对待思想政治课这样的“意识形态”灌输领域,也不能像革命时期一样,经常将“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放在首位。对待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多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科学的革命理论通过掌握群众成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但是,没有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约束,理论的变革作用往往会在主观愿望的主导下适得其反,导致“好心做坏事”。在和平建设时期,一切政府行为都应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执政。然而,依法执政不等于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依法执政才是法治。在此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灌输和教育教学才会具有合法性,才能获得成效。

作者:王鹏伟单位:广东医学院

上一篇:哲学教育爱智慧的思考 下一篇:哲学教课中思辨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