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贷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06:26:28

对贷款准备金制度的思考

一、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贷款准备金制度确立阶段。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追溯到1988年。1988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专业银行呆账准备金制度的建立。

(二)贷款准备金制度初步发展阶段。1988年至1998年期间,财政部又陆续出台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国家政策性银行财务管理规定》和《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提取办法的通知》等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规定,详细规定了不同行业、不同性质贷款的计提比例,基本确立我国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

(三)贷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发展阶段。2000年中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7号―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要求上市银行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提取贷款减值准备金。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及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呆账准备金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主要是统一了呆账准备金的名称及范围,规定了商业银行计提要求及会计处理方式并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2002年央行出台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要求银行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并确定了呆账准备计提比例,即一般准备为贷款余额的1%、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减值比例可以浮动20%,这标志着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结果计提有了统一的标准。2006年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新准则),提出了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计提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但没有对具体的减值准备计提比例作出相关规定。

二、我国贷款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行的贷款准备政策法规主要有三项:人民银行2002年颁布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财政部金融司2005年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和财政部会计司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三部法规对于贷款减值准备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

(一)称谓及内涵不同:《指引》中确定的称谓为“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专项准备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专项确定损失;特种准备用于弥补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的风险。《办法》中的称谓为“呆账准备”,包括一般准备和贷款减值准备。一般准备与《指引》中规定相同;贷款减值准备用于弥补特定损失,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新《准则》中称为“贷款减值准备”,指有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

(二)具体计提标准不同:《指引》规定一般准备为贷款余额的1%、关注2%、次级25%、可疑50%、损失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减值比例可以浮动20%。《指引》中对于一般准备的计提没有明确是否在成本中列支,但实践中大部分银行将其在成本中列支。《办法》规定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与《指引》规定一致,但是明确一般准备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原则上不低于风险资产的1%。新《准则》没有规定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比例,而是借鉴IAS39采用的是确认损失模型来计量贷款损失度,强调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前要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贷款损失已经发生。原则上要求金额重大的贷款进行单笔减值测试,若发生减值按预计现金流折现法进行计提。对单笔未发现减值或金额不大的贷款纳入资产组中进行减值测试。显然这种准备金计提原则与银行监管政策的审慎性和前瞻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为银行监管当局要求银行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损失计提专项准备,还要对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一般准备。

三、其他国家的做法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但是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欧美普遍做法。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如英国、德国)只对计提准备金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允许银行考虑自身的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准备金计提算法,只要银行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准备金计提是合法的。

(二)西班牙的“动态准备金”。西班牙除了计提一般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还计提“动态准备金”。原因是特种准备金具有“滞后性”和“亲周期性”,不能反映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利润和收入的较大波动性影响,而动态准备金就是针对未实现损失的贷款计提的准备金。它的计提原理是在经济扩张、银行贷款和收入增加时,银行预计未来将经济收缩、贷款损失增加而多计提准备金。这种准备金用来弥补经济收缩时借款人违约增加而特种准备金不足对利润和收入产生的冲击。银行可以依靠自身的贷款损失经验数据决定准备金的提取数额,准备金计提系数从历史数据的回归分析或其他处理方法中得到;没有内部模型的银行可以使用央行提供的标准法计算。标准法将贷款分为6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系数,系数和风险暴露的乘积就是潜在风险值,这是计算动态准备金的基础。其计算如下:

潜在风险的测量值:Lr=s×L,L代表总的贷款,s代表平均系数(内部模型法下由银行自己算出,标准法下由监管当局给出,介于0%~1.5%之间)。

每年提取的准备金为:StP=Lr-SP,(SP为特种准备金额),如果SP0,动态准备金增加;如果SP>Lr,不良贷款较多,则StP

每年提取的总准备金金额为:一般准备金+特种准备金+动态准备金=GP+SP+StP=g×L+SP+(Lr-SP)=g×L+S×L(GP为一般准备金)。

(三)爱尔兰的压力测试法。爱尔兰央行将压力测试法运用在贷款准备金计提中,计算当未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因素周期性变化时银行贷款准备金的变化,建立“动态的”、“前瞻性的”贷款准备金计提政策。

四、对完善我国资产准备金制度的启示

(一)统一称谓。我国先后出台的多项法规对贷款准备金的定义过多,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将贷款准备划分为“一般准备”和 “贷款减值准备”,废止“呆账准备”和“贷款损失准备”。

(二)明确贷款准备金具体计提方法

1、一般准备用于弥补贷款损失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按照《指引》规定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比例计提,计提总数额不低于风险资产的1%。

2、将新准则作为“贷款减值准备”的唯一标准,并具体明确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同时,我们在贷款减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单项减值测试的标准。新准则规定对于单项金额重大贷款单独进行贷款减值测试,但未确立“金额重大”的标准,银行应根据自身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因素确立不同的标准。对于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也应进行单独测试;②合理预计抵质押品未来现金流。对于抵质押品现金流的估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抵押品不能代替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全面评估,至多可被视作借款人违约的次级还款来源。可见我们对抵质押品现金流的估计应采用谨慎性原则;③迁移模型。对于单项金额不重大或单独测试无减值的贷款运用迁移模型。迁移模型是通过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中分析其在特定时间风险分类的变动,测算每一类别贷款发生损失的概率,通过将当期资产负债表日相同类别贷款余额与损失率相乘得到预计的损失金额。

(三)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借鉴西班牙动态准备金计提制度,建立“预期性”的贷款准备金政策。目前,我国贷款准备金的计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只是针对已出现减值贷款进行计提,对信贷风险进行事后弥补。监管当局当务之急是贯彻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贷款准备金充足性原则,即充分覆盖贷款损失。同时,积极借鉴西班牙动态准备金计提方法,将银行信贷纳入整个社会宏观经济环境中进行分析,探索建立动态的、预期性的准备金政策,以起到一般贷款准备金不足引起的利润和损失波动的反周期作用。

(作者单位:徽商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树润,杨宝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后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实务与监管[C].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金融会计理论与实务,2010.

[2]王坚.新编银行会计操作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3]郭美轩,侯鹏.西班牙贷款准备金的计提对我国银行的启示[D].2010.

上一篇:我国货币需求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下一篇: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及法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