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佳时机 新知“闪亮登场”

时间:2022-10-16 04:40:06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数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的“师讲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由传统的“端坐不动”变成了“操作研究”,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变成了“平等交流”。然而,不管是何种特色的课改课堂,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让学生最终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那么,是不是每堂课都能收到教师所预期的效果呢?答案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在每一堂课上,新知识的呈现必然有它的一个最佳时机,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个最佳时机,让新知识“闪亮登场”,则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一、在学生有内需时,让新知“闪亮登场”

学贵在主动,当学生产生了那种想要学习知识的内在需要时,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及时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当他有学习探究的愿望时适时呈现新知识,这时的学习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

例如,国标本教村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乘法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要重结论,还要重过程,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乘法?乘法和以前的加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出现乘法,它有什么优越性?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下述这个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课例:教师出示一系列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等操作活动认识了几个几之后,教师就借助学生课堂中的座位这一素材,让一位同学算一算第一小组共有几位同学?根据座位情况,学生得到了一个2+2+2+2+2+2=12的连加算式。并发现是6个2相加。这时,教师适时追问:“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2个2个坐的,那我们能不能算算全班一共有多少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天真的二年级学生响亮回答以“能”。于是学生开始边看座位边写算式。写着写着,学生之中发出了交流的声音,有些学生还停了下来。教师问:“怎么不写了?你写好了吗?”这时,多数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太麻烦了,这个算式太长了”。这时,教师微笑着说:“是啊,这个连加算式写出来的话是够长的,但老师却有办法一下子就写出这个算式。”于是,新知识“乘法”到此“闪亮登场”。

在上面这个课例中,学生在前一阶段中的学习过程中迫切感受到已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知识来介入到学习,这时的学生,思维中有一种渴望,有一种需要,在这种条件的配合下,新知识乘法的“闪亮登场”,无疑让学生为之精神一振,其学习的过程定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在学生有疑惑时,让新知“闪亮登场”

学贵在有疑,古人曾有“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的说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产生了疑问,并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愿望,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是最高的,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是最浓的,其学习也必然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教材第十册教学环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课例:课始并没有直接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先练习了这样一道题:在田径比赛中,铅球投掷圈是直径2.1米的圆,铁饼的投掷圈是直系2.5米的圆。铁饼投掷圈的面积比铅球投掷圈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都是采用了用铁饼投掷圈的面积减去铅球投掷圈的面积这一方法来计算。这时,我问:“除了这种方法,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呢?”很快,就有学生想到可以用大圈的半径减去小圈的半径,然后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即这样列式:2.14*(2.5-2.1)2。(这正是我所希望学生列出的错误算式)。再问其他同学:“你觉得这位同学的这个想法有道理吗?”一致都认为有道理,那么,就进行计算验证,看看和第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否相同。结果发现,结果是不同的,到底是为什么呢?看着同学眼中的疑惑,今天这节课的新知:环形的面积计算“闪亮登场”。在学生急待解开疑惑的盼望中,对环形的直观感受?对半径平方的差和半径差的平方两者的区别,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体会。

如果在学完圆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之后,按部就班的进行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那这个过程就相对来说比较平淡,学生就没有了一种在误中求正、在曲中求直的直接体验,而这种看似多余的错误经历,却为新知识的上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三、在学生有准备后,让新知“闪亮登场”

学贵在引导,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优

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在“引”字上下功夫,通过引,给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通道,从而更顺畅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掌握思维的技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保持和迁移,变“死学”为“活学”。

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这一课例,对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要求平均数?通过教师细致的“引”,可以说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课例:在分析完情境图中所再现的信息后,教师问:“你们认为是男生组赢还是女生组赢呢?”学生各有看法,有的认为男生组,因为套得比较平均;有认为女生组赢的,因为套的个数最多的是女生;还的认为女生组的人数多所以是女生组赢;还有认为应该比每个人套中几个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板书了比个人成绩,比总成绩,比每个人的成绩。然后组织讨论,这么多的想法,哪一种想法最合适呢,说说你的看法。通过讨论筛选,学生一致认为,只有比每个人的成绩才是最公平的。这时,教师进行引导,每个人的成绩我们也把它叫作是这一组的平均成绩,这个平均成绩我们在数学上叫作这一组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哪个组赢。至此,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内容,平均数“闪亮登场”。

听过好几堂关于平均数的课堂教学,第一次看到教师对怎么样来判断哪组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细细品味,这看似多余的一个环节却对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起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虽未谋面,但已相识。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引出平均数,对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也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合以上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营造出一个学习的最佳兴奋点,并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兴奋点,适时地展现所要教学的新知识,让新知识在师生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才“闪亮登场”,这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欲望往往是最强的,其学习效果也定能达到最佳状态。

上一篇: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