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诵读的尝试

时间:2022-10-16 03:06:02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诵读的尝试

摘要:经典诵读是历久弥新的,它是高能量信息传递的有效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智慧的显现。通过诵读经典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给语文教学以灵性。本文粗浅的谈了自己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经典诵读;渗透;尝试;探索

诵读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传承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甚至是一种能学以致用的根本方法。诵读讲求口传心授。其实经典诵读是历久弥新的,它是高能量信息传递的有效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智慧的显现。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等特点,将经典诵读渗透应用于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黄帝内经・灵枢》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讽,即背诵、朗读、传诵之意。雷公请求黄帝传他医道,他愿意用讽诵的方法学习、运用和解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可”就是开口诵读的意思。“道”要经常开口诵读。相传“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是说孔子反复研读,连串竹简的皮绳也弄断了三次,孔子诵读之精可见一斑。语言文字是能量信息的载体,对那些经过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经典,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会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自我的创造活力和内在生命的觉醒。现代的语文教学,在侧重于理解认知的基础上,可以将经典诵读渗透其中,这样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学习一篇文章是应站在生命和智慧的高度去认知学习的。语文教学中的遣词造句只是基于技能层面的知识传递,也就是只体现了它的工具性,而人文性,即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要通过文学的熏陶、浸润,滋养人性的精神内核,使人富于理想和活力而又不乏理性精神,使人精神饱满而不乏现实生存的技能,对生命和大地充满敬畏,让人成其为人。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进行经典诵读的渗透。首先选择好经典诵读的内容,我先选择《道德经》部分章节进行诵读,另外还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童蒙经典诵读。然后我就尝试每天的晨读时间让孩子们读《道德经》,在诵读的初期,孩子们几乎没有一点兴趣,读也是心不在焉。当时,我并没有抱太大奢望,只要孩子们读就很不错。而且初期似乎也没有见到多大的效果,但是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有的孩子对这么晦涩难懂的文字居然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在课间活动时也会围在我身边,缠着我,让我听他们背诵《道德经》中的内容。经过一学期的诵读,孩子们不但表现出对诵读的兴趣,而且他们的言行似乎也有一些改变,一些总爱动手打人的孩子,已经能管住自己的手,一些平时只顾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帮助别人。

第二学期,加上了《三字经》《弟子规》,孩子们在诵读时,我仅仅是教他们读,我觉得在孩子们该记忆的年龄让他们多记忆,于是就很少给孩子们讲解意思。其实经典诵读是具有启蒙性、启发性的。一位同事曾对我说:那天,我去桐桐家,大家围在一起嗑瓜子。一会儿,小桐桐把瓜子端走了,他奶奶怎么说他也不端出来。我问他:“你们老师教你们读《弟子规》呢,我看看。”他拿出来让我看,我读了几句就让他读,当他背到“长者先,幼者后”时,我问他:“你说说什么是‘长者先,幼者后’?”他睁大眼睛看了我一会儿,转身就把瓜子儿端回来了,逗得我们都哈哈大笑。这看似笑话的一件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成长。虽然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解诵读内容的意思,但孩子们经过反复诵读,他们已经把经典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只要有人稍加点拨,他们就会知道应该怎样做人,这正是很多空口说教难以达到的效果,这也正应了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吴鸿清曾说:“为什么要办教育,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的‘原点’。摧残人的教育还不如不办。教育如何回归‘原点’?很简单,就是把中国古代成功的教育经验拿来用。过去的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教孝悌谨信、礼义廉耻,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常科学。没有这些,哪有教育。”而尝试诵读经典也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台湾大学教授王财贵先生说:“在人的有限生命中,熟读一些承载高智慧高能量高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汲取人生的智慧,开启自己的慧性、生发自己的灵性。而后对属于应用性专业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的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因此,后来我又给他们加上了《千字文》和《大学》部分章节。这些书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而孩子们对诵读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天都会认真诵读,如果偶尔我忘记布置或提醒,他们也会很自觉的诵读,从不间断。后来,我发现孩子们的记忆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有的孩子在我读第一遍课文或古诗时只是用心听,第二遍再读时,孩子就能跟着读下来,再读几遍,有的就会背下来了。看来,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有生命能量的。不如就趁着孩子记忆力正发展时让他们多多诵读经典。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谈学校读经时说:“学童幼时,当利用其记性,稍长乃利用其悟性。盖悟性与年俱进,不患不浚发。若记性则一过其时,虽勤劳十倍,亦难收效。今若谓经终可不读,斯亦已矣。苟犹应读,则非自小学时即读之不可。长大以后,非特无此时日,即读亦不能受用。”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也许一时无法理解经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深意,可是通过此种熏陶,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随着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自己所熟记的经典就会发挥无穷的功效,如同千年陈酿,会散发恒久的清香。

对于我而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给孩子一些时间来诵读经典只是一种初步尝试,而孩子们却有了不小的收获。如果把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诵读经典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给语文教学以灵性,或许语文教学的结果会另有奇迹。

上一篇:欧洲杯决赛阶段八强球队进球情况分析 下一篇: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