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患关系中患者权利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10-16 01:39:34

浅论医患关系中患者权利体系的构建

摘要: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这其中尽快构建起符合我国实际的患者权利体系是重要步骤。患者权利体系的构建,要求制定专门的患者权利保障基本法;加大普法宣传,提高患者对权利的认知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形成尊重患者权利的自觉性;建立和完善患者权利的保障制度和救济机制。

关键词: 医患关系;患者权利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98-02

0引言

当前阶段,医患关系已成为极为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医患双方之间、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专家学者们均是众说纷纭。但是,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危害,社会各界有高度的共识。紧张的医患关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执业活动,严重影响患者利益。如何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是我国卫生界乃至社会各界应认真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与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样,一方面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这其中一项带有基础性和长效性的工作就是要尽快完善患者权利体系,通过对患者权利的确认和保障,减少医患纠纷的诱发因素,最终从法制层面使医患关系走向和谐。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对医患关系中患者权利体系的构建作出探讨,意在抛砖引玉,期待能够引起对此问题的关注。

1患者权利体系的内涵

毋庸置疑,患者作为就医方在整个诊疗活动中享有不容侵犯的权利。但患者究竟享有哪些具体权利,依据我国《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实际的诊疗活动过程,患者的具体权利目前比较受关注的包括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名誉权、姓名权、医疗保障权以及财产权、申诉权等。

上述各种权利的性质千差万别,有必要把各种不同性质的权利加以整理分类,使之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不同的权利各得其所,各种权利的特点都能显示出来。可以看出,患者权利涉及到了宪法权利、民事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行政权利等。其中宪法权利是统领,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民事权利是主体,涵盖了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名誉权、姓名权、以及财产权等,具有实质意义,是患者最关心和最应知悉的。行政权利主要指患者具有申诉权,是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有了清晰的权利体系,有利于患者更好的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促进医务人员真正尊重患者。但是,由于我国尚缺乏统一的卫生基本法,加上实践中权利保障机制尚需健全,还很难说我国已形成完备的患者权利体系。

2患者权利体系的构建

2.1 制定患者权利保障基本法“从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再从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这是人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的基本形式”。[1]可以看出,法制化是权利能够真正走向现实的基础和必经环节。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事实上的弱者,应是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患者权利保护的法律制度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人们常提及的各种患者权利多数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种权利属于医学伦理学范畴中的权利,不具有法律效力。即便是法定的患者权利内容也分散在不同法律规范中或通过规定医方的义务来确认的,如《执业医师法》第二十二条医师的执业义务中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总之,我国还没有全面系统确认患者权利保护的法律文件[2]。这种立法格局的直接后果是对患者权利的具体内容、保障主体、机构、程序及侵犯患者权利的责任等规定不明,导致患者本身对自己到底享有多少权利无所适从,权利受到侵害不知是否该维权,医务人员也缺乏明确清晰的执业规则。因此需要提高立法层次,改变我国现阶段患者权利保障过于散乱的局面。在宪法的统领下,制定患者权利保障法,权利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明晰化、具体化,明确法律责任,真正使保障患者权利成为法律责任和义务。有了一部保障患者权利的基本法律,在其中明确确认患者在医疗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使医患关系法制化。这样才能使患者权利落到实处,使患者维权有法可依,使医务人员清晰自己的义务。

2.2 加大普法宣传,提高患者对权利的认知能力我国传统上是一个伦理社会,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也缺乏对法律的基本崇拜。这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克服的问题之一。因此,加强普法宣传便意义重大。尤其在卫生领域,我国传统的医疗体制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本来是平等的医患关系在部分老百姓眼里有官民色彩。时至今日,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农村患者仍然对医院和医生有敬畏感,甚至认为在医院里出事是自己倒霉。这种观念不利于对患者权利的维护,也不利于医患关系真正走向和谐。因此,在立法基础上,还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让患者懂法,知道自己哪些权利会受到法律保护。患者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医患权利义务观,才能提高对权利的认知度。只有用法律知识武装起来的患者才能作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主体,这是患者权利体系构建成功的前提。

进行普法宣传,应区别于由司法行政系统组织的普通普法宣传。毕竟后者是针对普通民众做的常规法律知识的普及,缺乏对患者权利宣传的针对性。患者权利的普法,应该以卫生行政系统为主导,应注意方式方法。比如,选择医疗机构作为宣传地点就比较具有实效性。医疗机构是患者集中的地方,也归口卫生行政机关管理,往往比较配合宣传。在宣传内容上,要注意以患者比较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容易受到侵犯的权益,比如知情同意权等作出宣传。同时要注意导向性,避免患者权利过分张扬,在宣传权利的同时要宣传患者同样承担一定的义务,避免医患对立。

2.3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形成医务人员尊重患者权利的自觉性患者的权利意味着对医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患者权利体系,离不开医务人员的配合。而医务人员的配合,就是要做到真正了解患者权利,真正尊重患者权利。但是,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当前仍有少部分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尊重患者,侵犯患者权利的事例还时有发生,也在较大程度上诱发医患冲突。因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从业素质的提升,进行相关知识教育。要让医生明确自己与患者是平等关系,自己有义务向患者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有义务尊重维护好患者各项合法权益。甚至在紧急情况下,自己还有义务向患者提供不对等的医疗服务。比如在病人危急时,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先救人后收费等。医务人员具备了主动尊重患者的自觉性,将会大大降低医疗纠纷,推动形成患者权利体系。

2.4 建立和完善患者权利的保障制度和救济机制权利的生命在于实现,而实现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救济机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常说无救济即无权利。患者权利体系必然包含患者权利保障制度和救济机制。构建患者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司法保障机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应享有的诉讼权利,不能带有主观偏见,似乎患者打官司就是为了要钱,不可在判案过程中掺杂不正确的道德判断,而影响患者权利的实现。同时要注意办案效率,因为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患者或其家属已经遭受了身心上的痛苦,对他们来说,尽快得到公正合理的判决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心创伤。二要注意发挥卫生行政机关的作用。在患者权利受到侵犯引发医患纠纷后,卫生行政机关可以发挥重要的调解人作用。事实上,许多医疗纠纷也是在卫生行政机关的调解下解决的。卫生行政机关要认真受理患者提出的投诉、申诉、调解申请或纠纷处理申请等,本着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依法公正处理。三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切实帮助遭遇不幸、家庭又比较困难的患者。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完善,医疗赔偿、保险赔付主要仍由个人和医院承担。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建立医疗赔偿保险体系,将医疗行为的高风险化整为零,转为社会分担。[3]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医疗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医患关系也处在前所未有的紧张水平。在此背景下,对患者权利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无疑具有现实意义。限于水平,本文仅是做了肤浅探讨,期待能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以便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清埃.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探析[J].东方论坛,2002,(6):21.

[2]王伟杰,钱丽荣,周赞华.我国医患信任的法律制度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6):44.

[3]兰礼吉.从典型案例解析医患权利之争与维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2):173.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创新赛区管理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