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钢琴作品标题与音乐内容的“统一性”与“非统一性”

时间:2022-10-16 01:14:05

谈钢琴作品标题与音乐内容的“统一性”与“非统一性”

标题音乐是指“用音响描绘一则故事或形象的具体内容、形式受故事或形象制约的音乐,与纯音乐相区别。”纯音乐与标题音乐相对,指与音乐本身以外的任何事物无明确联系的音乐[1]。就钢琴来说,钢琴标题作品、纯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钢琴标题与作品内容存在着“统一性”与“非统一性”。“统一性”与“非统一性”的钢琴作品在弹奏的方法、风格的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给弹奏者带来很大困扰,因此不可同一而论。在指导学生演奏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统一性”与“非统一性”的外在和内在因素,指导学生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意蕴,更好地表现主题,值得广大钢琴教育者深入探讨,笔者结合钢琴教学实际,分别谈谈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感受。

一、钢琴标题与音乐内容的“统一性”与“非统一性”

翻开西方钢琴历史,我们发现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形式多样,很多为标题音乐,这其中不仅有钢琴独奏、重奏,还有钢琴参与的协奏曲和交响诗。例如: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童年情景》,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等等。中国最早的钢琴创作作品是赵元任于1915年创作的《和平进行曲》,之后出现了许多诸如《牧童短笛》、《黄河》、《夕阳箫鼓》、《二泉映月》等钢琴标题作品。这些作品标题与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之间具有相对明确的对应关系,具有“统一性”。而有一些钢琴作品虽然有标题,但是作品的标题与音乐内容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有时还会出现标题和音乐内容相反,即二者具有“非统一性”或“相悖性”。“非统一性”的作品往往只是一些编号和数字,事实上和作品的内容风格并无太大的联系,如肖邦的《肖邦叙事曲Op.23》、夜曲《Op.62 No.2》;“相悖性”的钢琴作品也屡见不鲜,如肖邦的钢琴作品《一分钟圆舞曲》事实上远不止一分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这个标题虽然恬静优美,富有诗意,但与作品紧张激烈甚至愤怒的风格全然不符;殷承宗在十年时期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伴唱”实际应为“钢琴伴奏”;这些“非统一性”或“相悖性”的标题作品往往是在作者完稿后还没有名称,后来人为了方便作品的整理而简单地编了个号,或者由于特殊的政治背景不得已进行的“偷换概念”。

二、如何弹奏钢琴标题与音乐内容具有“统一性”的作品

钢琴标题与音乐内容具有“统一性”的作品因为它具有相对明确的指向关系,具有统一性,所以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较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中国绝大多数钢琴作品为标题音乐,这些标题与作品内容联系紧密,较为统一。不少作品是模拟乐器或者自然界的景色,如江文也《断章小品16首》中的《午夜的琵琶》、赵晓生的钢琴曲《琴韵》、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等等,在指导学生在弹奏这些作品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标题名称与内容的“统一性”。西方钢琴作品中从李斯特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标题音乐,这种标题音乐往往和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相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弹奏作品时应先分析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体裁形式、题材内容。以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为例,这部作品是穆索尔斯基根据亡友加尔特曼的图画展览会的观后感而写成的,体现了音乐与绘画的结合,视角与听觉的统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曲由十首小曲组成,分别为《侏儒》、《古堡》、《秋尔耶里王宫花园》、《牛车》、《未孵化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一个穷一个富》、《里莫日的市场》、《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妖婆》)、《宏伟的大门》(在首都基辅城内)),每一首小曲以一副图画为依据,有的描述生活风俗、有的描绘俄罗斯民间童话叙事诗中的形象。作者没有简单地描绘图画的画面,而是深入地表现作品内在的情感和意蕴。在指导学生弹奏这首作品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了解有关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的水彩、素描、速写以及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欣赏一些俄罗斯名作,引导学生注意光影、色彩等方面的变化,体会俄罗斯画派的艺术特色,此外,指导学生阅读“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等方面的常识,了解穆索尔斯基的生平、作品风格和作曲家的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音乐的知识看似和作品无关,但只有深入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内心才能将作品内在的意蕴表达出来。《雄伟的大门》是一首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作品,bE大调,作曲家和画家加尔特曼分别通过听觉和视觉表达了对俄罗斯的无比热爱和颂扬,因此,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美术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无法弹好钢琴作品标题与音乐内容相统一的作品的。

三、如何弹奏钢琴标题与音乐内容具有“非统一性”的作品

无论是西方钢琴作品还是中国作品,很多器乐作品是没有标题的,即为纯音乐,钢琴也不例外,但笔者所说的这种“非统一性”不是单指纯音乐而言,而是指在作品在有标题的情况下出现的标题名称与音乐内容不统一,甚至相悖的情况。同样一首名为《月光》的钢琴曲,前者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后者为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取材于法国印象画派莫奈的代表作《月光印象》),两首乐曲在曲式结构、风格意境上有很大的差别,弹奏者在弹奏贝多芬的《月光》时切不可望文生义,简单地把作品的风格理解为优美抒情。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创作于1801年,贝多芬本人称这部作品为“幻想奏鸣曲”,后来被称为“月光”是因为德国的音乐批评家雷斯塔在贝多芬死后根据自己的想象为这首奏鸣曲改的名。该奏鸣曲改变了传统奏鸣曲的写法,第二、第三乐章都为快板,全曲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也逐渐热烈,第三乐章是全曲的高潮,出现了“贝多芬式的冲动和抗议的音调,它的情绪紧张而热烈,其主部自下而上的快速音型,表现了异常激动甚至愤怒的感情。”[2]教师在指导学生弹奏这首作品前应先要求学生掌握诸如西方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了解奏鸣曲式的特点,熟悉贝多芬音乐风格,深入了解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的内心情感,特别是这首作品内部的结构,如调式、和声、织体、速度和力度等等,只有全面掌握这些音乐形式要素和作者处所的时代背景,才能不被音乐的标题所影响和限制,才能真正地弹奏出贝多芬在作品中流露出的从不平静的思考到要求斗争和行动;由深刻的悲哀到愤怒和抗议的内在意蕴。

结语

对比钢琴标题音乐的“统一性”与“非统一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统一性”的钢琴标题音乐中,因为标题和音乐内容的相对明确的对应指向关系,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了解音乐与文学、绘画、戏剧等姊妹艺术之间的关联,更好地实现标题与音乐内容的“统一性”,而在弹奏“非统一性”或“相悖性”的钢琴作品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标题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是否存在一致,如果相悖,了解如何相悖,其次要指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部结构,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出现“统一性”与“非统一性”或“相悖性”的历史原因,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汪启璋.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M] .上海:1988年版,p606,p2.

2.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西洋百首名曲详解[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p228.

上一篇:俄苏群众歌曲在中国的传播 下一篇:谈民族器乐伴奏及演奏中“民族性”缺失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