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规范化处理方法探讨

时间:2022-10-16 12:42:54

门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规范化处理方法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增多,患者的用药机会日益增大,门诊患者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轻者表现为寒战、低热、皮疹、局部瘙痒等,重者为恶心、呕吐、发热等休克症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患者使用药物之前,必需进行规范化、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才能保证医患双方的用药安全。本文就门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观察与规范化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门诊患者;不良反应;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41-01

【关键词】引言: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病例越来越多。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与ADR相关的住院患者约占总人数的6.5%,总病死率为0.15%。我院门诊输液室2011年3月-2012年5月,因ADR处理问题发生纠纷10起,发生医疗事故l起。为了更好地对ADR进行及时处理,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笔者对科内的ADR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于对ADR处理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及因素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0例我院门诊注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7~62岁,平均41.2±8.5岁,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40例,消化系统疾病20例,心血管系统疾病4例,其他5例。给药途径:静脉51例,肌内9例,皮内9例,皮下1例。致敏的药物类别分布:抗菌药物(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类等)33例,中药制剂(清开灵、双黄连、复方丹参等)20例,心血管药物(血栓通、前列地尔、氨力农)6例,营养支持药剂(复方氨基酸、水乐维他)6例,消化系统药物(奥美拉唑)4例,其他1例。

不良反应出现时间:连续用药的第(3~d)天发生反应8例,30min内发生反应8例,用药(5~10)min内发生反应40例,首次用药发生反应14例。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36例,发冷、寒战、发热,伴有头痛、脉快、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26例,呕吐、腹痛9例,支气管痉挛性哮喘8例,过敏性休克4例,静脉炎4例。

1.2处理方法患者均结合用药情况判定反应类型,对于反应较轻微的患者,如只出现一般性疼痛、不适者可减慢滴速,给予局部热敷。出现轻微皮疹,局部搔痒,给予抗组胺的药物。对恶心、呕吐、腹痛患者停用原药,改输10%葡萄糖250 ml,口服温开水,平躺20~40 min。若出现胸闷、心悸、气急、眩晕,甚至休克症状时,立即停止药物输入,换上一瓶未加药物的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必要时开通另一静脉通路,给患者吸氧、去枕平卧,应用肾上腺素及抗休克等药物,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一般热原反应,可选用异丙嚷25mg或阿托品0.5mg,同时使用解热药对抗。对支气管痉挛性哮喘患者给予静脉点滴氨茶碱250 mg加5%葡萄糖250 ml[1]。静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应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扩容、纠酸、补液、强心、利尿等处理。

2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呼叫医生:由于门诊输液室没有配备专职医生,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时,必须呼叫相关医生;各科室医生处于较忙碌的状态,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呼叫医生时,不知道是呼叫急诊医生还是首诊医生,界限不清。

2.2 护士必须按医嘱执行:在医生到达之前这段空白期,护士处于被动状态,仅能减慢滴速或停药及观察生命体征,工作缺乏主动性,易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

2.3 护士法律意识不强:重做轻记,不良反应记录本往往记录不详细,如无呼叫医生时间及医生达到时间、医生签名、剩余药物多少、转归等,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责任界限划分不清晰。

2.4 语言不谨慎:对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如认为不做皮试的药不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而语言过于肯定,结果易引发医疗纠纷。

3规范化处理方法

3.1根据医嘱用药

护士应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并严格按医嘱用药。还应了解药物的药理知识,熟悉常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用法、毒性反应。对于初次接触的新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说明书,充分了解药物的归类 、特点和注意事项,使自己在实施药疗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

3.2安全正确的给药

应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促发因素:一般而言,年老体弱,心、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患者占多数,而且老年人、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用药不慎,易产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既往史也是其中一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给药的量及滴速要特别注意。

3.3细化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针对几类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制定了相关的处理流程。主要有3种:①一般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仅有恶心、呕吐或其他轻微不适(非过敏反应症状)等;减慢输液速度,呼叫首诊医生5min 内到达,动态观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记录。②过敏反应:如有皮肤轻微痒感、胸闷、喉部痒感、寒战,但生命体征正常者需停药,更换0.9% 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先呼叫急诊医生立即处置,酌情再呼叫首诊医生,动态观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记录。③危及生命的急症:如突然昏厥、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窒息等生命体征不正常的患者等,立即将患者平卧,更换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酌情进行给氧、吸痰等急救处置,同时呼叫急诊医生,动态观察,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记录,护送至急诊室及相关科室急救。

3.4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先兆症状并及时采取对症处理

许多药物在发生严重药物反应之前,常有先兆症状或早发症状,应给予重视。如用药后皮肤搔痒、发热、面红等往往是严重药疹,甚至过敏性休克的先兆,一旦出现就立即停药,更换液体及输液器,立即进行对症治疗,病情缓解后保存原始药液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并上报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4.结果

2011年3月-2012年5月因执行上述规范化管理措施,已成功地救治了105例 的ADR患者,无一例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发生。其中7月份l例患者静脉点滴10% 葡萄糖200ml+安肽4ml的患者,在点滴的过程中,发生寒战、头昏,及时有效地 进行了处置,转诊到急诊科。患者发生了迟发性过敏性休克,经2d的急救,脱离危险。4d后,患者痊愈出院。因我科处理ADR及转诊及时,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急救时间。同时,接诊患者语 言及ADR记录的规范性及发生不良反应药物保存的完整性,有效规避了医疗纠纷 的发生。

5.讨论

5.1 提高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抢救成功率:实践证明,强化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的规范化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药物不良反应标准化流程的建立与实施,护士药物理论知识与应急能力的增强,规范性的服务语言,细心的观察,从多方位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给予了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护士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急救处理,争取了宝贵的急救时间,尽可能将药物不良反应程度降到最低,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5.2 减少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纠纷是由药品应用于人体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引发的和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涉法纠纷,属于医疗纠纷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引发的纠纷是不可预料的,但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的涉法纠纷是可控制的。如医护人员是否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处置,抢救工作记录是否及时正确、完整,医护人员的服务语言是否规范,医护人员的态度是否关心,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是否保存完整,这些问题都是与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涉法问题,通过规范药物不良反应处理的管理,确保了以上诸多环节质量,将此类原因引发的医疗纠纷降为零。

5.3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护士在药物不良反应记录方面的水平,强化了她们的举证倒置的证据意识,有效提高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同时应急能力的训练,药物不良反应理论知识的增强,也有效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以上两方面的提高与规范化管理诸多环节的强化,提升了输液室的护理管理质量,有效杜绝了医疗纠纷、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静.护士应注意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3)

[2]王贵锋,娄东亮,白玉晓.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5)

[3]李桂芳,邵立君.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34)

上一篇:探讨早期胃癌X线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浅析传统逻辑中推理类型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