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时间:2022-10-16 10:39:28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

摘 要:“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新课程改革;物理教学;课堂提问;自主探究

一、对“问题教学法”认识

1.“问题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什么是“问题教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其著作《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1972)与《问题教学基本理论问题》(1975)中,对“问题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曾有过详细的论述:“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简要地说,“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解决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素质。

2.“问题教学法”的优点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预设问题情境,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问题教学法”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1.“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生的启示开导要适时;(2)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提出的问题也必须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3)问题的提出要符合逻辑,同时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如: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4)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反馈,并及时对提问做出相应的调节。

2.“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结合教学目的及相关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3)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4)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5)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中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教学内容为例,简要阐述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上实施过程。

为了让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先通过一个小实验:观察硬币和纸片的下落快慢,并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类似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发问:物体下落快慢是不是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大小?再通过播放录像短片:比萨斜塔实验。在学生得到前一个问题答案的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因素的思考,作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抽去空气的玻璃管中金属片和羽毛同时从静止下落时的快慢是否相同。让学生借助实验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并做出初步的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与轻重无关。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已经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无关。但教学不能停步于此,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播放1971年阿波罗15号宇航员在月球上做的锤子和羽毛下落实验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两者下落的快慢,并要求学生比较相同物体在地球上下落的快慢。从而让学生对自己先前得到的结论进行质疑并补充:物体在不同的地点下落的快慢并不一样。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清楚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3.“问题教学法”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与情境,对提问不能过于直接,也不能过于隐蔽。如在“质点”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能会提问:什么是质点?作为复习,这样提问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作为新课的学习,这样的问题只会使得学生在教材中找质点的概念,而不是去主动构建这样一个概念。

如果我们将问题设置成这样一种情境: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这时,有同学可能画出来比较复杂,有同学画出来却比较简单。老师可以让学生对两种图画进行比较,让画得相对复杂的学生描述简单的图画,他就会发现:研究物体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因素为研究问题的次要因素时就可以用“点”来代替,从而由学生就自主构建出“质点”这个概念。

(2)不要为提问而创设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同时教学的主要精力要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上。

(3)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习不需要或是很少需要老师。在问题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课前更加充分的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主体性能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梁仲华.浅谈问题情景的创设.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9(2).

2.韩建华,罗志华.问题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4.11.

3.杨治华.问题教学法初探.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上一篇: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 下一篇:实施高效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