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16 10:05:44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指构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习型团队,确定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变革,强化了视觉传达设计理论的重要性与方法学习。符号语言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感受理论、设计心理学远离以及视觉传播过程中的学生团队的培养,完善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视觉传达;创新

近年来,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研究受到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界的较大关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调通过视觉符号、传达媒介达到促进销售、展示和认知等目的,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人才培养能为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代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新形态、新领域的拓展,预示着巨大的社会发展动能和需求。以传统视觉表现艺术为主导的设计学科内涵与特征已经改变,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专业人才培养涉及众多学科知识与领域。面对如此大量的学习内容,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指导,以及单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更需要进一步将任何个人的学习尽量扩散提升到团队学习层次,提高学习的效用。本课题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适合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师指导下构建“学习型团队”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保持学生强盛的学习能力,使其不断突破极限。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对象都要参与和解决学习问题,使组织进行不断的尝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的能力,其基本核心在于解决问题。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共享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能力都要进行综合考虑。设计教学目标,从学生自身出发,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课程安排,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设计思维,在课堂互动中完成设计理念的教与学。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教学调配,用以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实施过程中,要在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目标的明确,将教学进行统筹和分化。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时间、教学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确立。教学时间是在特定课程中进行的理论实践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对其高效高质的利用,是时效性的体现。教学实践是在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实践成绩。设定目标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去完成,有效地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学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完成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有效性的表现。教学成果不仅仅要体现在每一次的习作中,更是要真正的掌握创意思维的过程和设计变化的学习方法,理解设计的精髓并表现在自身的设计案例中。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安排课上课下的学习指导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了解和尊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目的性的训练。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个体不同,思维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比如思维差异,学习能力差异要客观分析,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对自己进行定位,找到目标任务和自身能力的最佳契合点,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设计之路。比如,在课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给予目标的设定,作业的数量,参考素材等问题,有效地进行课堂的教学活动,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愿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设计,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了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有方法有目的的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进行人才培养的方案优化,贯穿学生大学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实效性、灵活性、整合性的特征。实效性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训练实践性,通过参与具体项目的策划和设计案例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学校期间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灵活性不仅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共同学习的进程中。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教学上的灵活性,可以灵活地设置课程任务,贴近实际操作,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整合性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模式是横向贯穿的,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教与学的过程都是统一完整的互动过程。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教学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实践过程,核心问题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达到“以学为本,学中实践”。教师作为辅助引导力量,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完成课业要求:设计理论设计课题设计草图与方案设计问题讨论作品验证分析市场反馈分析。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建立分阶段的学习方法,以此作为设计信息传递的方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正的进行交流和探讨,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这种交流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利用协调的方法完成工作任务,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使每个学生都有知识的积累转换过程,真正让学习型组织理论贯穿进教学体系中,成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艺术理论基础,提升审美意识。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培养,设计理论是设计创意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设计理论的学习。比如美学、艺术概率、设计史论课程,对于提升文化素养,改善审美能力,培养鉴赏力都有重要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积累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比如脸谱、皮影、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可以引入到教学中进行讨论研究,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后期课程提供设计素材,扩大加深学生的设计知识,也弘扬了传统的艺术设计。

创意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现状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思维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局限固化。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可以结合专业的创造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逐步解放思想,突破限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进行活跃思维的训练,加强创意练习。比如,在传统的写生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写生的基本教学前提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针对写生内容进行创造性绘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表现,创造出不同的设计素材,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针对学习型理论,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提升自身的学习活动,定期进行设计理论知识的交流和学习,探讨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教学成果的展览与评价,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探微[J].艺海,2012.

[2]宋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

[3]郑建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设计艺术,2013

作者:萧冰 单位:沈阳大学

上一篇: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设计的创新解构及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