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

时间:2022-10-16 09:53:17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

一、“核心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以“问题”为突破口来改革课堂教学的思路方兴未艾。然而,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大量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还存在以下几种弊病:一是问题多而琐碎。在很多的课堂中,在短短的40分钟内,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四五十个,平均一分钟就有一个甚至更多。这么多的问题充斥在课堂中,犹如“枪林弹雨”,让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只能在不断游离的教学情境中作肤浅的思考。二是问题杂而随意。有些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多数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都是“由着性子”随意而问,很多问题或偏离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或没有思维的价值。这样不但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或低下的状态。三是问题设置不当。有时问题过大,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小,缺乏一定的思考含量;有时问题过深,超出学生水平,学生根本“够不着”;有时问题又太浅,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

由此,我们提出了“核心问题”的教学思路,期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充分整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资源,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打开一条自主探究的通道,并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展开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以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整个课堂也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一气呵成,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二、“核心问题”及相关特征

什么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也可以称为“核心任务”,是一节课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或中心任务,这个问题、任务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课堂中“派生”出的其他问题、任务都与之存在相关的逻辑关系。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应该围绕着它而展开,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

有专家对“核心问题”的概念作出了这样的界定:“核心问题,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1]

基于以上的认识,“核心问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鲜明的指向性

“核心问题”之所以为“核心问题”,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即鲜明地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判断一个问题是“核心问题”还是“非核心问题”,或者说判断一个“核心问题”的价值质量,首先应该看它是否具有整合教材的重点内容和关键内容的特征,是否具有更高的和更全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

2.高度的整合性

“核心问题”还必须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这个整合性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从与课堂其他问题关系上看,是“主辅”关系,即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派生问题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的,它的解决是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另一方面,从与学习主体关系上看,“核心问题”既关系到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又连接着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点,它的设计必须基于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并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对课程目标的主动建构。它将课堂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高度地整合了起来。

3.适度的开放性

“核心问题”的结构应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所谓“开放”也即“不但一个问题之中多处呈现开放状态,而且解决路径和解决评价标准也往往是开放性的”。[2] 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去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设计自己的解决路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展开思考,自觉地进行反思,积极地寻求突破。教师在评价上尽可能多地从学生身上挖掘大量多样化的答案和思路。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

1.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

“核心问题”的鲜明指向性,决定了精准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的核心目标成了设计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认真学习并牢牢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所处的学段提出的阶段目标,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要求。其次,要在课程标准意义上以“俯视”的方式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用心揣摩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文本进行全面的解读,以精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出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优化课堂提问,设计核心任务。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 爱之链 》,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失业的乔依无偿帮助一位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高年段学生提出的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3],“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4],结合本课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入手学会阅读小说,感受人世间的真情,学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那么,可将课文的教学分为三大块,每一块均可以提出相应的核心问题。第一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概括复述故事”;第二块“朗读环境描写,体会情境之‘相生’”;第三块“品读人物细节,体会形象之‘典型’”。通过这样的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就会纲举目张,目标集中。

2.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系统规划的过程之一,自然也应该围绕学生。“核心问题”一头连接着核心内容、核心目标,另一头则连接着学生,在设计上必须基于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和兴趣,所以正确地预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设计“核心问题”的基础。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要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客观、系统地做好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也即“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学习者目前水平(学习成绩)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5],并且确定好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兴趣等。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这篇课文围绕着“美丽”写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而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难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在适度展开想象中,感受丹顶鹤的这种美丽,从而激发起保护动物的意识。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丹顶鹤的哪些特点?”这个问题虽然直接指向教材的核心内容和核心目标,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特点”这样的词语领悟起来有点困难,而且问题的答案需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把握,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超越了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其实,这名教师只要稍微将问题改动一下,变成“同学们,这是一只美丽的丹顶鹤,请你当一回小画家,把它画下来,先说说你会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就能激发起二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阅读课文的欲望,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导他们从“颜色、形体、姿态”等方面来感受丹顶鹤的美丽。当学生真正被调动起来,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之后,其思维探索的方向就不受别人的控制而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3.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是设计“核心问题”的有效方式

“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可以找到一些切入点的。

(1)抓课文题目,以疑导究。文章的题目(课题)一般都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它往往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中心或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课题常常可以成为设计“核心问题”的切入点。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课,围绕着课题,可以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作者难忘田老师的什么?”来统领整个课堂教学。通过研读,学生可以得出四点:① 难忘田老师的能说会道、才学出众;② 难忘田老师的上课方式;③ 难忘田老师讲的故事;④ 难忘田老师对“我”的深深影响。这样不仅把整篇课文的内容都“串联”了起来,而且“难忘”之情、“感恩”之意萦绕不绝。

(2)抓中心词语,巧妙勾连。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内涵,这些主旨有的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的则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关键句子或词语中,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例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我的战友》,以“纹丝不动”一词,设计了一组问题:“什么是纹丝不动?为什么要纹丝不动?怎样纹丝不动?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你从纹丝不动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组问题也正是课文“核心内容”的所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教学的整个过程了。

(3)抓核心句子,合理分解。很多的课文中都有那么一两句精炼的句子,或概括课文内容,或蕴含文本中心,或架构文章结构等,抓住这些句子,往往能够产生设计“核心问题”的灵感。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文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四次,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巧妙地架构了文章的结构。教学时可以抓住这句话来设计:“‘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好’在哪些方面?你从哪些句子中具体体会到它的‘好’?”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有震耳欲聋的鼓声”“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有匆匆变幻的舞姿”四个方面来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4)抓内容要素,形成板块。文章的构成都有一定的内容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承载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内涵。抓住这些要素,可以设计出相应的“核心问题”。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汶川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仔细研读文本,构成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有三大部分内容:一是细节描写,二是环境描写,三是侧面描写。这些内容集中表现了谭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本课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板块,每一个板块设计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板块的核心问题是“紧扣题目,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即找出文中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谈谈从细节描写中感受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第二板块的核心问题是“感受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体会表达效果。即找出文中描写大地震来临时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三板块的核心问题是“学习侧面烘托,丰富人物形象。即阅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人物对谭老师的评价,为什么要写这些评价”。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学的目标、重点更加集中、凸现,课堂的整体感也更强了。

综上所述,“核心问题”是改变课堂冗长、繁琐、低效的一剂良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探索,让它在教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得越来越鲜艳!

(作者单位:常熟市任阳中心小学,江苏常熟,215539)

参考文献:

[1][2]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及提升策略 下一篇:现代学校管理变革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