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得闲炒饭》的女性主义

时间:2022-10-16 09:23:18

[摘 要] 《得闲炒饭》是一部从女性主义评判视角来凸显的女性创作。影片通过当代女性、女同性恋及酷儿话语展现了她们的情感和生活,以轻松喜剧式的叙述、浪漫温馨的风格呈现出当代社会女性及性少数边缘群体在父权制社会中遭遇的歧视和压制,质询现存社会问题,批判传统性规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解读女性主义的电影文本;而乌托邦的叙事策略为电影力争主流市场,提高商业票房的同时,也因其理想化的结局,限制了影片的政治严肃性和批评力度。

[关键词] 女性主义;女同性恋;酷儿;男权制;异性恋霸权

香港导演许鞍华2010年的新作《得闲炒饭》是一部具有鲜明自觉的女性解放意识的电影。影片围绕主要的四女两男:Macy和Anita,Eleanor和惠惠这两对女同性恋人;Mike和Robert两位异性恋男性展开。以Macy和Anita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讲述她们和同性及异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展现了在男权制社会中女性、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和双性恋等边缘群体的情感、生活状态,质疑了父权制文化对于女性自身的性、性别身份、性取向造成的压迫。

从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的批评视角来看,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作为激进女性主义的衍生和转化,关注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性取向和性别问题,反抗男性中心主义,颠覆异性恋霸权;后现代思潮背景下从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酷儿理论,质疑一切基于欲望、身份的既定分类,以更加激进的革命姿态解构父权制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社会结构建制,打破它所维系的惟一并且占统治地位的观点。电影从多个维度表达了女性主义的性别政治及酷儿政治,展开一幅当代女性和酷儿的生活图景,激发了人们对于爱情、欲望、性别等问题新的深入的思索和解读。

一、被建构的女性:反本质主义的性别气质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1]“性的政治获得认同,是通过使男女两性气质、角色和地位诸方面‘社会化’,以适应基本的男权制惯例。”[2]在男权社会中,人们将男性气质理解为具有攻击性、理性、果敢、独立、有主见等特征;相反,女性具有非理性、软弱、温柔、依赖性等气质。社会对女性气质的规范化,造成了女性处在被动、底层及被男性压制的后果。女性主义社会建构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所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是后天获得的。”[3]将某些行为和气质特征归属于男性或女性只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习惯,没有固定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两个概念是可变的、不确定的。“而这种反本质主义的非决定论允许男性女性去肯定和实现自身。”[4]

Macy作为律师,具有传统认识中适合男性的这个职业的性格特征:经济独立,豪爽果敢,着装干练,行为主动。其余几位主要女性,都属于较高的职业阶层,对自己的婚姻爱情生活有完全的自,并具有自觉的女性主义意识。电影中的两位男性Robert和Mike,作为Macy和Anita这对同性恋人曾经交往过的对象,在两位女性面前,完全没有了传统的男子气概和社会认同的男性气质。Robert在对自己妻子实施家庭暴力后,求助于律师Macy ,暴露出他对女性性需求的无知,男权中心思想坦露无遗。Macy在帮助他顺利处理和他妻子之间的关系时,表现出她在性问题上的主动态度,而男性却是愚昧无知而被动的;与Anita交往的Mike只是一名22岁的大学生,和Anita相比,在经济、思想、心理、独立性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 Macy和Anita意外怀孕,对于导致怀孕的男性,只不过把他们当做借精生子的工具而已。电影中,这群完全不依靠男人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当中有部分和Macy一样,衣着中性、豪放主动,传统男女的性别气质在这里完全颠覆,女性可以在同性恋、异性恋身份中随意游走,打扮可以性感俏丽或酷帅阳刚,而男性却萎靡幼稚,被感情牵制,没有主见,缺乏独断能力。如此反常态的男女气质颠倒,解构了传统社会性别规范下,性别刻板印象中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本质主义划分。所谓性别气质只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正如女性也是被社会建构的一样。

二、“得闲炒饭”:女性主义的性政治

女性主义一直以争取女性的性自由为目标,性平等和性自由也是女性主义性政治的斗争焦点。一直以来,男女两性关于性的双重标准普遍存在。在自主性、、性角色等关系中,女性都处在不平等的地位。性并不只是一个生理问题,而是关涉到男女两性统治与屈从的权力结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遍的人类性本质,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是文化的产物;的任何一种表现都是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意义。人们之间的任何区别,不管是性还是性别,都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所造就的,性同样也是由占统治地位的话语和语境所塑造的,它同样也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5]一个人的性状态完全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根本没有一种被认为是自然的本质的性模式,女性同样有追求、表达、选择、自由性取向的权力。

“得闲炒饭”在台湾方言里有“空了”的意思。语义诙谐幽默、坦然自如,同时又有挑衅意味。“炒饭”的主体是一群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对于自身的性需求毫不隐讳,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性。Macy是导演最着力刻画的人物,集中体现了女性主义者各方面的性政治诉求。作为一名经济独立的都市职业女性,在完全不需要依附于男性的生活中,她可以包养男人,然后又甩掉他;她有对女性的了解和追求,并教会自己的客户Robert如何正视并满足自己妻子的性需求;在男性和女性之间自由游走,意外怀孕后独立承担后果,并排斥男性的介入;控制自己身体、堕胎和生育权利等,都是女性主义性政治所关注的问题。

对于本质主义的性观念的批评,当代女性主义主张性是被社会文化历史所建构的,人们对性的感受和身体的探索以及性身份的认同等被文化所主宰。影片中的女性都具有不俗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对于反对男权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也有明确的主张。通过掌控性的自,她们在香港这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的男权社会中,构筑了一个女性世界的乌托邦。反映了女性在当今社会中,争取自由平等的努力和女性主义运动不可阻挡的潮流,同时也是对男性中心主义的反抗,对社会问题的公开质询。

三、流动的欲望:酷儿政治

在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酷儿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创造了一种新的话语机制,以一种更加彻底激烈的姿态向男性/女性、异性恋/同性恋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同时也超越了传统同性恋文化。“‘酷儿’这一概念指的是在文化中所有非常态的表达方式。这一范畴既包括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和双性恋的立场,也包括所有其他潜在的、不可归类的非常态立场。”[6]1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们具有非常明显的酷儿性,作为酷儿,不仅挣脱了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等性别身份的强制性规范,“酷儿政治建立了一种政治联盟,包括了一切拒绝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体制的人……其具有策略性的意义在于,它不是指称某种具有永久性意义的身份。”[6]11人类的性别身份和欲望不具有本质主义的固定性,它本身是流动和根据具体情况发生转化的。

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理论”认为性身份是通过像演员一样不断变换的表演,没有天生的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等固定身份,“性别是某种没有原型的模仿,事实上,它是这样一种模仿行为,它制造了原型的概念本身,而这种原型却是模仿本身的结果。”[7]异性恋霸权便在这样截然两分的循环定义中被认为自然化了。影片开头,Macy和安东尼奥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帮助他获得居留权;惠惠通过和安东尼奥的同性恋人路卡结婚,以便用夫妻名义申请领养小孩。异性恋构成了性大多数对性少数的统治,要想获得和其他“正常人”同等的权利,在异性恋霸权的之下惠惠她们只能以假结婚的方式,向正统的性秩序妥协。

Macy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她曾经有同性恋人、异性恋人,甚至同时有男性和女性多个伴侣,对于自己性别身份游移转换的酷儿性,在她和另一位排斥双性恋的女同性恋者的对话中充分表现出来:“哇!你们这样边缘化双性恋啊,那跟异性恋霸权主义有什么分别啊?这世界上除了男人、女人,还有其他性别的嘛,为何不能接受有其他性取向呢?这世界上除了有同性恋,异性恋,还有双性恋,双性恋女孩当中也有四六、三七、八二、九一……”Macy“一会直”“一会弯”顺其自然,不同于其他女同性恋圈子里的姐妹的地方在于,她更多具有“酷儿性”。她对自主欲望的表达,消解了传统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批判了传统同性恋在身份问题上的排他性,表现出一种后现代身份分散化、局部化和变化的特征,也是对女性主义话语强有力的回应。

四、结 语

当代女性电影的创作正在持续,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影响广泛,符合新时代电影创作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创作动向,也给人们解读电影、解读女性主义提供了更深层广阔的空间。女性主义从理论到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得闲炒饭》集中了各种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表达: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以及酷儿话语,后者以对传统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倾向的解构和建构同女性主义有着积极互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得闲炒饭》以轻松幽默的叙述、浪漫的喜剧风格展现了一群具有高度女性自主意识的女主人公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异常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影片的局限性在于导演对女性主义身份政治和性别政治的展现,通过女主人公们在狭小自足的圈子里以轻松诙谐、调侃式宣言道出,沉溺在女性个人感望的表面叙述,而对电影里呈现的女性被压迫歧视的种种残酷现实实际斗争的悬置,削弱了影片本身具有的女性主义和酷儿政治的现实批判力。也表现出导演对于当今社会女性或女同性恋等性少数边缘群体尚不能彻底取得平等地位的无奈,只能寄寓电影这般美好圆满的结局,而使这个任重道远的平权之路获得暂时的想象性解决。

[参考文献]

[1]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09.

[2] 凯利•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0.

[3]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08.

[4] 李银河.两性关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53.

[5] 沈弈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4.

[6] [美]葛尔•罗宾,等.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M].李银河,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译者前言.

[7] 朱迪斯•巴特勒.模仿与性别反抗[A].李银河,译.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329.

[作者简介] 黄珊(1984― ),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思潮与理论。

上一篇:《米尼》:电影对小说的“故事新编” 下一篇: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