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动漫产业的版权保护

时间:2022-05-31 01:45:24

论我国动漫产业的版权保护

[摘 要] 动漫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动漫产业的版权保护为视角,梳理我国动漫产业取得的可喜成绩,继而通过对动漫产业版权侵权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保护版权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动漫产业;版权;盗版侵权;保护

随着我国的大力扶持,近年来,国内动漫产业呈现出活跃的发展势头,动漫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在动画影视和网络游戏领域得到了较大发展。不过繁荣的背后又面临诸多难题。版权问题是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是我们仍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动漫,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animation)、漫画(manga)为载体,通过赋予有或无生命的东西以人类的感情、动作与命运,使其拟人化、夸张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动漫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创意产业,是具有辉煌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动漫产业链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玩具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从根本上说,动漫产业每个链条间的关系都是版权关系,版权的增值是动漫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1980~2010年全球最卖座的100部电影中动画电影就有23部。美国2010年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强中动画电影有4部,《玩具总动员3》更是以4.15亿美元居于票房榜首,全年发行的15部动画电影票房总收入达到15.2亿美元,占到103亿美元的电影总票房的14.6%,创历史最好成绩。动画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独领,在产业上更是利用其巨大影响力和品牌优势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国产动画生产和交易数量也大幅增长,一大批高质量原创动画如《喜羊羊与灰太郎》《虹猫仗剑走天涯》《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小鲤鱼历险记》《淘气包马小跳》《中华小子》等深受观众喜爱。这不仅丰富了电视荧屏,而且满足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收视需求,也为动画企业树立了品牌,完成技术、资金、知识、人才的积累提供坚实的基础。影视动画产业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在带动着音像、图书、网络动漫、舞台剧以及和动漫形象相关的玩具、服装、电子游戏、文具等衍生产品在内的众多行业的发展。我国动漫产业核心产品直接产值从“十五”期末不足20亿元,到2009年已经达到64.3亿元,2010年突破80亿元。

虽然我国国产动画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产动画电影总体质量偏低。一份有关动漫的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韩国占60%,欧美占 29%,中国内地和港台的原创动漫作品仅占11%。2009年虽然我国动画产品的产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少有作品能够具有国际影响力。我国本土的多数动画制作公司目前仍以承担为日、韩、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动画片做加工的动画外包业务为主。

总体而言,我国动画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相适应,同时与动漫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跻身世界动画强国之列仍然任重道远。

二、动漫产业版权侵权及其原因

随着我国动漫产业日益壮大,原创动漫遭盗版等侵权现象频繁发生。盗版蚕食动漫企业利润,打击了动漫企业搞原创、重研发的积极性,使投资原创动漫产业更加步履维艰。

近年来,随着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人们惊讶地发现,市面上突然冒出大量依照其人物形象生产的玩具、服装等,事实上,这些产品中大约只有20%是授权的,至少有八成以上都是盗版,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电视台竟然用“红太狼”做不孕不育广告。原创作品成功后,收益都被盗版商获得了,那还有谁愿意去做原创呢?大家都不花心思去搞原创,都急功近利地去模仿甚至剽窃,动漫产业如何升级?

通常意义上,动漫产业价值链的终端就是通过开发衍生产品获利,而这也是动漫产业中利润最大的一个环节。一般而言,表层上的动漫衍生产品包括小说、音像制品、游戏、模型、玩具、服装等。由于目前我国动漫产业市场上的许多衍生动漫产品缺少科技含量,也没有工业产品设计专利的保护,这使得在盗版产品面前,我国动漫形象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显得苍白无力,被授权商的合法利益被盗版产品泛滥吞噬,也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造成当前版权被侵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版权立法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的法律对动漫产业进行了以版权保护为主,辅以专利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法律保护模式,但仍然存在疏漏之处。首先,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复制”的定义过窄,与《伯尔尼公约》的规定还存在差距。目前只有在涉及国外著作权人的动漫形象受侵害时,才能认定为著作权侵权行为。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复制”的含义是“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而像动漫衍生玩具属于从平面到立体的复制,是根据动漫形象的构成、色彩、组合等制作成立体玩具。由立法中列举的方式可见,这种从平面到立体的使用方式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并不视为“复制”。再次,由于版权取得采取自愿登记,若不登记,在实践中举证比较困难,需要先经确权判决,尤其是作品还存在演绎、改编、汇编形成新作品的复杂情况,侵权判定标准不易掌握。此外,著作权不保护思想,也不排斥他人独立创作出的相同或类似的作品,使侵权人以此为抗辩理由来掩盖事实,不利于权利人的保护。

(二)版权保护执行力度较弱

我国版权保护采取司法与行政执法并行的模式。当前我国版权刑事执法体制尚不健全,一方面,由于机制不够健全,而使版权侵权接受刑事制裁的还为数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法定的赔偿数额较低,难以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在实务中,侵犯版权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大多都是1万~5万元,甚至只有几千元钱,对造假者毫无威慑力。由于维权成本巨大,使权利人常常有“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感觉。此外,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人力和物力相对不足,商标和专利分开管理,分散了人力和物力,也降低了办事效率。基层知识产权的执法队伍人员更是严重不足,这使得打击盗版侵权的力度不强,不能有效打击这种行为,去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三)企业版权保护意识不强

虽然企业维权意识在增强,但维权能力仍显不足。很多企业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法律问题处理,没有融入企业经营全过程。多数企业缺乏规划,没有事前预防,只能采取维权成本高、难度大的事后维权。例如,盛泰公司策划《阿特的奇幻之旅》初期没有申请商标和版权专利,等动画片制作完成即将首播时,盗版产品“横空出世”,使得该公司无所适从。其实,一些中小型动漫企业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是由于没有及时采取版权注册,在盗版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他们不敢去进行产品的增值运作,使一些新鲜题材变为陈旧题材,失去了竞争市场的最佳时机。面对这样的恶性循环,一些企业由于资金难以维持等原因不得已退出动漫行业,使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也石沉大海。

三、保护动漫产业版权的措施

由于缺乏完整的市场化运作,许多企业的优秀产品最终没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而日本、美国的动漫企业由于善于运用市场化运作,不仅对作品起到大力宣传的作用,而且广泛地开拓了市场,最终赚个钵满盆满。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这样才能更加放心地去开发衍生品市场,从而为版权交易打造一个安全的屏障。

(一)完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

由于动漫作品的特殊性,要完善版权保护,首先在学理上承认动漫角色商品化权存在,承认动漫角色作为主体的权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法律体系,才能最大范围地保护动漫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著作权法》应参照《伯尔尼公约》第9条之(1)规定:“受本公约保护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权以任何方式和采取任何形式复制这些作品的专有权利。”扩大“复制”的范围,对权利人的著作权给予全面保护。再次,虽然我国关于著作权的取得并不实行强制性的备案制度,但动漫企业还是应该就相关作品及时进行版权登记,这样动漫形象的著作权属就有了进一步的确认,并在以后的权利转让、著作权相关案件中作为著作权权属证明的证据。作品版权登记等于权利人为自己的作品上了一个法律户口,为作品的创作、使用、管理和保护提供一种有效和便捷的保护手段。

(二)加强执法和惩处力度

版权行政保护是打击动漫盗版侵权行为、维护动漫版权人合法权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日常监管中,版权行政保护机关应加大对动漫产品尤其是动漫衍生产品的保护力度,针对动漫侵权行为较突出的领域和环节,应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强有力的专项行动,狠狠打击动漫侵权者的嚣张气焰。特别要重视严厉打击动漫网络侵权盗版行为,注重保护动漫衍生产品。对于在动漫领域侵权盗版活动造成严重后果触犯刑法的,要坚决移交司法部门,并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增强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动漫企业需要增强自我的版权保护意识,建立企业保护著作权的规章制度,提高动漫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具体反映在作品创作以及著作权转让和许可中的版权保护意识。首先,动漫企业要树立和强化版权登记的意识,动漫产业是创意产业的一部分,需要很大的投入,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版权保护做在前面。通过版权登记和营造良好的版权保护氛围,让动漫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版权保护的绿荫之下。其次,在作品的使用上,作品的许可和转让是要通过合同实现的。再次,一旦发生自身版权被侵犯的现象,动漫企业应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将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而版权的保护,则是国内动漫企业能否成蛹化蝶的破茧之举。

[参考文献]

[1] 吴汉东.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J].法学,2004(10).

[2] 祝建军.角色商品化的著作权法保护――以 “米老鼠”卡通形象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为例[J].知识产权,2008 (02).

[3] 贾秀清,孟宁.解析影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12).

[4] 陈倩.制约中国动漫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7(12).

[5] 殷俊,谭玲.动漫产业/21 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舒真(1978― ),女,陕西商洛人,法学硕士,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动画的超现实主义情怀解析 下一篇:《米尼》:电影对小说的“故事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