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6 09:00:43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临床观察

2006年3月~2009年12月就用本恍经鼻内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患者31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患者318例,男230例,女188例,年龄16~62岁(平均35.5岁)。全部病例术前均行鼻冠状位CT扫描(部分加平扫)。伴发鼻窦炎者223例,伴发肥厚性鼻炎者68例,鼻出血者33例,伴发头痛及嗅觉减退者90例。鼻窦炎者术前抗炎及糖皮质激素治疗5天,并且肌注止血敏0.5g,2次/日,3天,全部患者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立止血1KU。

手术方法:采用“福奥”鼻内镜及监视系统,并备各种角度咬钳。全部患者均采用2%地卡因副肾纱条鼻腔黏膜麻醉,切口2%利多卡因浸润麻醉,鼻窦炎患者另外加用蝶腭神经阻滞麻醉。全部病例均采取曲凸出侧前端上前下弧形切口,0°镜下剥离双侧黏-软骨膜,去除偏曲软骨及骨折,复位双侧黏-软骨膜,切口不缝合。鼻窦炎患者继续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下鼻甲黏膜肥厚者切除部分下鼻甲黏膜,油纱条填塞,48小时撤除,全部手术经过顺利。

结 果

全部病例随访0.5~1年,鼻塞、流脓涕、头痛、鼻出血、嗅觉减退等症状消失241例,症状明显减轻者77例。全部患者均Ⅰ期愈合,无1例出现血肿、脓肿、穿孔、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单纯鼻中隔手术时间平均25分钟。

讨 论

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均左侧Killian切口,多为考虑术者操作方便,分离双侧黏-软骨膜时无法在明视下进行,只凭术者之经验,大有“跟着感觉走”之势,去除软骨和骨质时极不方便,常有双侧黏-软骨膜撕裂,增加了穿孔的机会,需要缝合或将大块软骨回植来预防穿孔。因需额镜反光照明,患者多取坐位或半卧位,如手术时间较长,则患者体力不支。内镜配有监视屏幕,照明好,术野清晰,无“死角”,手术完全在明视下操作,并配有不同角度咬钳,给术者操作带来极大方便。患者卧位,节省了体力。不论偏曲哪侧,或内或外,切口一律选择在偏曲凸出侧前,上前下三点弧形切口,扩大了术野,减少了黏膜张力,利于操作。因嵴状突和棘突尖部黏膜较薄,如将其完全分离再切除偏曲软骨或骨质,常因黏膜张力较大而偏曲侧黏膜撕裂,可先分离上端,以小剪刀去除软骨,减少黏膜张力,再分离下端黏-软骨膜,则偏曲侧黏-软骨膜多能无损伤,而对侧黏-软骨膜很少有撕裂发生,彻底保障穿孔发生。内镜手术只切除偏曲部分软骨或骨质,使手术损伤减少到最小限度,手术真正成为“功能性”。填塞油纱条时先扶平双侧黏-软骨膜(包括撕裂的黏-软骨膜)良好对位,切勿使其错位,是良好愈合之根本保证。

笔者认为,经鼻内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较传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副损伤小,疗效显著。因此,有条件者可取代传统手术。

上一篇:晚发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50例诊治分析 下一篇:冷敷凝胶用于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