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时间:2022-10-16 08:36:31

浅谈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国的灵魂,而宗教文化则是一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比较了中西方之间宗教文化的差异,试图从这种比较中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和西方文化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西方;宗教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73-01

中西方的宗教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生产方式和水平的限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由此发展出了拥有许多不同之处的中国宗教和西方宗教。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西方宗教人神相分,中国宗教“天人合一”

西方宗教指以西方世界为根基的基督教。众所周知,基督教理论与实践得以立足的基础是原罪说。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犯了罪,败坏的道德侵入了他们的肌体,并遗传给他们的后代,其结果是人生而有罪(原罪),全人类都有罪,人也必然因此而死亡,必然遭永劫的惩罚。从原罪说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将所有的事物分别归为两个世界: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人的世界是从神的世界分离出去的,由于上帝的万能和慈爱,人的有限和罪性,人的世界依赖于神的世界,万物一切都是这两个世界之间交流、对话及其结果。很显然,基督教宣扬的是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中国宗教则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注重此岸世界,十分明显地将人生一切问题局限于人本身之内,以人为中心来加以解决,甚至有时连自然物也成为人生的延伸物,“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便从总体上造成了一种内向探求的精神倾向。

二、西方宗教统一的一神信仰,中国宗教多元化、分裂化

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认为宇宙间的主宰只有一个,即上帝。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上帝按照等级秩序和预定的目的安排的。上帝既是神,又包括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个位格。由此信仰出发,基督教建立了一套包括上帝论、创世论、人性论、原罪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末世论、教会论、圣母论、天使论等在内的完整的教义。了解《圣经》的知识和掌故,是西方人文化修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基督教形成后,就渐渐建立起了固定的、一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价值和人生的基本,都是与宗教教义符合的,西方无论是中世纪的各项法规或是近代的一些思想,都无法脱离与这种宗教的关系。在实践上,基督教也从制度入手,建立了统一的教会组织,在城乡各地设教堂、修道院,让信徒在辛勤工作六天之后,很规律地在第七天共同进入教堂,激发内心的宗教情操,由和教社来指导人生的一切。中国的宗教却给个人绝大的自由,让人们在自己内心去把握宗教情操。无论是儒家的人际关系条文,或是道教的生命情调,甚至佛教的各种养心养性的方法亦都在自由选择的方式中去求取个人的宗教经验。因此,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崇拜的神并不是统一的。多数中国人都不隶属于某种组织形式的宗教,然而他们身上却或多或少存有儒与佛、道并重,相宜各为其用的精神。在中国宗教传统中,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构成了中华文化之魂。中国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是以儒家思想的责任感来追求真理,维系正统和实施改革的。但是,儒家精神因囿于“人世”、“人治”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超然的审视和看破时空的洞观,深沉有余而空灵不够,因此,当人们的思想追求受到挫败、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时,为了避免陷人完全绝望之境,许多失意者也会从儒家精神中超出而遁入道精神,以其避世主义和逍遥气质来淡泊寡欲、悟透仕途,从而自我解脱,达到心境的平衡和安宁。另一方面,除了儒、佛、道三教之外,中国的民间宗教和多神崇拜也极为兴盛和普遍,各种神灵都是善男信女们香火供奉的对象。这种认识观念上和现实生活上的强烈反差既造成了中国宗教价值的失落和异化,又形成了各种原始信仰甚至迷信活动的滋生和蔓延。它所引起的灵性生活的畸形发展,使中国文化背上沉重的现实负担,令不少人产生了精神上的空虚迷惘。

三、西方宗教的爱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中国宗教的爱有差等

中西宗教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极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道德,在这方面都是以别人为本位,将自己放在一个次要、附属的位置,以“爱心”取胜。但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博爱”又有不同。基督教认为,世上的男女老少都是上帝的儿女。很显然,这是在上帝与人之间确定了等级关系,但在人间却没有引出这种等级观念。除了三位一体的上帝外,《圣经》并没有抬出一个地上君王。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是有罪的,不管这个人是富还是贫,是贵还是贱,所以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是平等的,在相互间的礼节上也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上帝的仆人。

儒家虽也不乏某些平等观念,但同时又在倡导一种“爱有差等”的观念。因为占据儒家伦理中心位置的是孔子的“仁”,到底“仁”是什么,孔子从来没有明确、固定的解释。孔子的“仁”总是与“礼”混淆在一起。而“礼”就是在人群中分出高低、贵贱等级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看来,父母给孩子以生命,并且费尽心血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应该对父母报之以孝。于是,父母与孩子天生就不能平等,而是父在上,子在下。大而言之,君主就像天下人的父亲,臣民就像君主的儿子,于是,慈父子孝就扩大为君仁臣忠,天下就是一个以天子(君父)、皇后(天下国母)为首的大家庭。分出等级来以后,就要置重君臣、父子之间的和合,以“和为贵”的原则来复礼。“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若臣信越礼仪,则为大逆不道之事。同样,晚辈对于长辈也要无条件的顺从。这种等级秩序及其一整套进退俯仰的礼仪制度是绝不能颠倒淆乱的,特别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和乐融融的大家庭,这正是孔子理想的礼乐之国。所以孔子说:礼乐兴,上下和,“仁”在其中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差异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美的所在,文化的差异性也不例外。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不仅造就了世界宗教文化的丰富多彩,也造就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多样和多彩,为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陈建新.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论当今影视动画后期制作的发展 下一篇:红楼梦十二女伶形象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