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螟虫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10-16 07:07:12

水稻螟虫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水稻螟虫害综合治理总策略是: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来指导防治。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对防治措施进行抉择和配套。其配套技术主要包括3方面,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有节制地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关键词:水稻 螟虫 综合防治

防治水稻螟虫,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水稻分蘖期与穗期治螟并重,注重抓好螟虫危害桥梁田和越冬代螟虫防治,以压低基数,控制螟害率;因地制宜地推广抗螟品种和深水灭蛹、早稻稻草及时处理等栽培治螟措施;大力推广灯光诱杀技

一、二化螟

1、危害

水稻分蘖期受害,先蛀食叶鞘,造成枯鞘,后咬断心叶,造成枯心苗;孕穗、抽穗期受害,造成死孕穗或白穗;灌浆、乳熟期受害,成半枯穗或虫伤株。

2、识别

蛾:蛾子翅略呈长方形,淡黄褐色,前翅边缘有7个很小的黑点。

卵:卵由几十粒到一百多粒,像鱼的鳞片一样排列在一起,成为卵块,表面覆盖有一层透明的胶质。

幼虫:淡黄褐色,背面从头到尾有五条紫褐色纵线。

蛹:呈棕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隐约可见五条纵线。

3、发生规律

以幼虫越冬,场所广泛,除稻桩外,也可在稻草和茭白等上越冬。越冬期间如冷冻不大,可以活动取食。越冬幼虫于次年春季气温达到11度以上开始化蛹。由于越冬场所广泛,小气候差异较大,因而化蛹期和发蛾期较长,发蛾不整齐。深丘、低山地区一般一年发生2代,平坝、浅丘地区发生3~4代。第一代蛾多发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1~2天产卵,喜欢在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稻田产卵。第一代多产于中稻秧田中的粗壮秧苗上。初孵幼虫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期,先群集在叶鞘内危害,2~3天后,在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即枯鞘。3龄左右分散蛀食稻茎,咬断生长点,形成枯心苗。二化螟抗低温能力较强,抗高温能力较弱。

4、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方法

各类型田选2~3块,秧田,用5点取样法查100~200平方尺;大田,用平行跳跃法查300~500丛。

二、大螟

1、危害

杂食性,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甘蔗、麦类、生姜等。受害水稻症状大体与二化螟相同。第一代主要危害春玉米,第二代主要危害水稻造成白穗,一般以靠近田埂1~7行的水稻上虫口密度最大,受害重。

2、识别

蛾:较二化螟大,翅较厚,前翅长方形,近中央部有一条深灰褐的纵纹,腹部肥大。

卵:呈淡红色,产在水稻叶鞘里面,排列成几行。

幼虫:体肥大,头部红褐色,胸腹背面呈紫红色。

蛹:黄褐色,粗壮,胸部常有白粉。

3、发生规律

以幼虫在玉米、高梁秆、稻桩内和杂草根部越冬,冬季如果气温较高,可以活动取食。开春后气温回升,未老熟幼虫开始危害麦类,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开始化蛹。成虫夜间活动。低坝地区一年发生四代。第一蛾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蛾在6月下旬。第一代主要产卵在5~7叶期的玉米苗叶鞘内侧,以第二、三叶的叶鞘最多。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蛀食,一天后被食叶鞘的叶尖开始萎蔫,3~4天发展为枯心、烂心等症状,虫龄增大,分散迁移邻株危害,蛀孔外面有虫粪。第二代主要危害叶色嫩绿、茎杆粗壮、叶鞘松散的杂交稻和糯稻。

4、卵块密度及初期危害状调查

在成虫羽化高峰后5天调查。调查田边第一行稻,取5个点,每点20丛,共查100丛。

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条例,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品种,搞好健身栽培,培育无病虫壮秧,压低害虫基数和减少病害的侵染来源。

2、物理防治。在螟虫、小菜蛾等害虫成虫盛发期,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减少发生基数,控制为害。秧田期可采用人工摘除螟卵,减少本田期虫源。

3、化学防治。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体实施方法为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对移栽苗、抛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在6月初至6月下旬进行重点防治,一般用药1~2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这一阶段,对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进行狠治。7月下旬左右视螟虫发生实况进行重点防治,其它地区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发生区和二代二化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重治一次。选用药剂为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锐劲特等。

上一篇:秋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北方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