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收入分配

时间:2022-10-16 07:02:31

浅析山西收入分配

[摘要]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注目的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呈多样化状态,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日益在扩大。对此现象,极易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我们必须分析山西收入分配的现状、剖析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山西实际,对山西收入分配提出了若干建议,具体内容包括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改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

[关键词]收入分配;主要问题;山西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05-03

收入分配,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当前社会最敏感问题之一。山西作为中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其收入分配状况如何?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等,同样是政府和的焦点。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现阶段山西收入分配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对于构建我省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山西收入分配现状

11收入分配的基本概念

收入分配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生产成果,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的一种活动。收入分配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按照国际统一标准:衡量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其生产活动的范围不但包括货物的生产,也包含对外提供的服务;而国民收入,则是计划经济下五大物质生产领域的净产值,目前已在统计指标中取消),收入分配的主体是各种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收入分配的原则依据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大小。从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来看,收入分配是在生产、交换过程之后进行的,不仅包括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还包括初次分配后的再分配,从而形成最终的分配格局,即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各收入主体所得的收入份额。

GDP的初次分配、再分配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基础。收入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对生产的参与程度和贡献程度,对生产成果所进行的直接分配,即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一个地区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即该地区的国民总收入;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收入税、社会保险付款、社会补助和其他经常转移)的形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即各部门属于自己的最终可支配资金。政府、企业、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状况以及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客观上反映了各部门对新增社会财富的支配权,长时期的比例变化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收入分配的发展状况。

12山西收入分配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项收入分配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山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121山西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农民收入

1989—2012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增加,从总体上看,1989—2012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052元增加到204117元,23年净增194065元;1989—2012年山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982元增加到63566元,23年净增57584元,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大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上表为山西省历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较的情况)

122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总量呈增长趋势

从分配总量变化看,随着经济的增长,可用于分配的“蛋糕”不断做大,山西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分配所得均有了明显增长。2009年,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初次分配所得分别为6528亿元、19042亿元和4240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倍、42倍和31倍;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最终所得分别为16594亿元、14758亿元和4263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41倍、38倍和31倍。[2]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看,政府、企业增长均快于居民。

123山西居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由于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山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较为突出,根据上表数据显示,一般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下图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处于增长阶段,由1990年的18 ∶1增长到1995年的最高点27 ∶1,由于1994年国家出台了提高农牧产品价格等一系列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此后逐渐降至1998年的22 ∶1,但之后又开始反弹,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 ∶1。2004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缩小到31 ∶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平均为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131%;到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33 ∶1。若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一些隐性收入,如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可能更高。2012年略微回落,为32 ∶1。

1989—2012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走势

124山西行业之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继续加大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带来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许多行业利用垄断地位或其他不平等竞争获取高收入,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山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31倍,相差18128元;2007年我省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31倍,相差20378元;2008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32倍,相差25917元;2009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之比为31倍,相差28755元;2010年,山西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与最低的行业工资之比为25倍,相差37487元。[3]

从相对数看,5年来,行业间工资差距先增后减,总体上看有所缩小。但从绝对数看,行业间工资差距继续呈扩大之势。

2山西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21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是促使山西收入差别扩大的主要因素。山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上利大于弊,正面,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负面,由于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受地域、体制限制,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4]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别的拉大,随着改革深入,逐步形成高、中、低等三个层次的收入阶层。另外,从城乡整体发展上看,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也是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22城乡二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即使这一人为的分割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打破,但也没有遏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一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城乡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造成的,而后者发挥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5]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省份相比,山西不仅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而且拉大的趋势也更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

23市场机制不完善

山西收入差距扩大又一因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国民经济中还存在不少垄断部门,他们借助于资源、权利等优势取得高收入,如金融、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电信、烟草等行业都属于垄断行业,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省金融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52644元,住宿餐饮业仅为15157元,[6]最高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最低行业工资的三倍还多,如果再考虑工资外隐性收入,如住房、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24产权改革滞后

山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特别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资源产权改革滞后,政府在转让采矿权的过程中,存在着寻租行为,形式上是市场化转让方式,实质上却是行政审批制,使得资源的开发权掌握在少数单位和个人手中,导致资源产生的巨额财富流入少数人的腰包,如2009年10月22日发生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悲剧正是这一问题存在的有力证明。

25文化程度不高

近年来,山西城镇化步伐加快,2011年城镇化率比2010年上升了163个百分点,到2012年,山西城镇化率达到50%。[7]但流动到城市的人口中,多数人文化水平有限,或者缺乏技能,多从事危难险脏重等低薪行业,比如部分制造业、商业和居民服务业等。

3对山西收入分配的几点建议

31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山西省不仅把解决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放在突出的位置,纳入日程,更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精神和要求,实行城乡一体化。[8]加大对我省农村、农业的投入,为进城务工者提供便利条件,全力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认真做好我省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城乡联动。继续深化山西农村税费改革,增加农村补贴项目,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杜绝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假借政府名义的行为发生。

32改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山西省政府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原有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设,使得分配秩序和分配行为趋于合理化、有序化。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行业,最重要是要消除行政权力的经济垄断行为。[9]我省政府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市场建设,要做好农业等弱质行业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工作。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调节机制。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完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改变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

3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对山西来说,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的有力措施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保障是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减少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陷入极度贫困的人口,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科学、公平的最低生活收入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保障性收入补贴。另外,可以在城镇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对穷人就医和子女就学提供保障性补贴。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可持续的养老基金补充机制,给老百姓以稳定的期盼。政府还应通过立法,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机会,都将对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起到重要作用。

34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特别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要打破行政垄断,提高资源产业的准入限制,由市场决定资源产权转让价格,避免钱权交易;对矿产资源初级产品,多留一部分在当地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0]我省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资源税,补贴需要扶持的行业和用于环境保护,实现资源财富的二次分配,防止国家利益流入少数人的腰包,危及社会公平。

35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省要加快城镇化步伐。一是加快人员流动,建立适应人员自由流动的户籍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二是维护农民利益。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做好农民利益的保障。三是从法律上保护农民的权益,取消农民工就业门槛,进一步优化农民就业的社会环境,杜绝低价使用农民工及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年鉴2000—2012[EB/OL].

[2]李文选,李世峰.回望“十一五”:转型期山西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与思考[EB/OL].[2011-03-06].

[3]张洋.山西收入分配现状及阶段性特征分析[EB/OL].[2012-05-28].

[4]纪晓丹.我国居民收入及收入结构变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5).

[5]刘淑清.山西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原因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9(5).

[6]刘凤环.山西省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10,2(113).

[7]山西省统计信息网.山西省2011年城镇化率为4968%[EB/OL][2012-03-05]http://wwwchinaacccom/new/184_900_201203/05zh244359360.shtml.

[8]刘振武.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J].吉林农业,2012,4(266).

[9]张影强.我国机会不平等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6).

[10]陈晋玲.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统计分析——与全国城乡收入分配比较[J].北方经济,2009(9).

[作者简介]常艳花(1979—),女,山西长治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

上一篇:基于经济理论的证券市场功能弹性模型研究 下一篇: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