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采用甘油超水合策略补水的研究现状与利弊分析

时间:2022-10-16 06:15:56

运动员采用甘油超水合策略补水的研究现状与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着汗液的排出,水及电解质的丢失会破坏机体水盐代谢的平衡,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当前研究条件下,有一种通过在运动前摄入含甘油运动饮料来“超量储水”。通过减少尿量,这能比单独摄入液体多扩展和保留约600ml液体,维持运动员身体水含量,从而保持良好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有关此项补水方法的中外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试图总结出该方法的应用特征,以期探索甘油超水合的应用价值和风险。

关键词 运动员脱水 甘油超水合策略 研究现状

一、前言

由于运动而导致的脱水是影响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体内水分的丢失、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的流失都会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此外研究还表明机体在进行运动及体力劳动时,体内新陈代谢可比安静时代谢增加5-15倍来支持骨骼肌的收缩。由此而产生的热量必需通过蒸发、辐射、对流和传导等途径散发,以减少体内的热储存,维持体温衡定。通常,体内的热量主要通过增加流向体表的血液既以出汗的形式来蒸发散热。环境温度越高,依赖于出汗排热的程度也越大:运动强度越大,出汗率也越大,因而体液丢失也越多。但是由于人的口渴感与实际的体液需要量不吻合,运动员、体力劳动者和士兵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运动时丢失多少体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有关甘油超水合补水的中外文献和书籍。

(二)访谈法:根据文章需要,分别访问了北京体育大学与首都体育学院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一线运动训练专家、科研专家。

(三)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

(一)甘油的理化特性与代谢途径

1.甘油的理化特性

甘油(1,2,3-丙三醇)是一种三碳醇,为甘油三酯分子提供骨架。甘油为无色无臭有甜味的粘稠液体,在氧气供应充足时,1mol甘油彻底氧化为CO2和H2O,释放的能量可产生22molATP。通过补充甘油氧化供能,具有节省糖原,延长运动时间,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对于甘油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将甘油用于人类的实验始于1933年,因为甘油强有力的渗透脱水作用,它在临床以20-80g/100ml的剂量来治疗脑积水,然而,甘油作为补水方法则需要摄入非常低浓度的溶液(5g/100ml),剂量约为1.2g/kg体重。

2.甘油的代谢途径

几乎80%的甘油通过肝脏代谢,10%~20%在肾脏中代谢。甘油分子属多羟基化物,1g甘油可吸附3g水,甘油吸附的水称为束缚水或固定水,这一类水在体内不能构成体液,不能流动。当甘油代谢之后,束缚水可转变为自由水,可参与体液的构成,可预防或减缓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运动缺水现象。甘油经糖异生作用转变成糖,这对长时间维持血糖稳定有重要意义,2分子的甘油可合成一分子的葡萄糖,这在甘油代谢总量中作为糖异生作用的底物至少占四分之三。

(二)甘油超水合策略的研究现状

1.甘油超水合策略的应用方法

本方法是通过“在运动前几小时摄入少量甘油(1-1.2g/kg体重),同时摄入大量的液体食物(25-35ml/kg体重)”的方法来“超量储水”。通过减少尿量,这能比单独摄入液体多扩展和保留约600ml液体。当口服甘油溶液之后,通过被动扩散迅速的被胃肠道吸收,这一过程几乎都发生在小肠,小部分在胃中。在体内,甘油被均匀的分为区域并产生渗透压。运动员口服甘油之后,在经过肝、肾缓慢代谢之前,它会被机体快速吸收,并分散为有渗透压液体区域,同时摄入大量的液体,这些高渗透压液体区域就会增加它附近保留的水分,从而扩大了身体中可变化的储水空间。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减少尿液体积来实现。

2.甘油超水合策略的应用效果及利弊分析

研究者围绕甘油超水合策略对运动能力的增进作用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对甘油超水合策略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做的总结显示实验结果有矛盾的现象,但在近期有关耐力性运动员最大可能储水的实验中它已经表现出对运动能力的益处,在这些实验中,与服安慰剂饮料相比,竞技自行车运动员采用甘油超水合后,在炎热环境中进行计时测试时做功更多(Anderson,2001)。

本研究统计分析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摄入液体同时摄入甘油可使每公斤体重多潴留7.7ml液体,同时可提升2.6%运动能力。但也有一些负面报道,如可引起恶心、呕吐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以及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头痛。但这些负面的报道要远远少于证明其有益的报道。

四、结论

(一)为避免运动中脱水,运动员在开始训练或比赛前体内应保持足量的水分。

(二)甘油超水合策略可能对运动员补水有益,这可能是由于甘油超水合策略保持了身体的总潴留水量或降低了机体水的排出速率,从而降低了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和体温调节的压力。

(三)但是运动员应该在职业运动营养科学家的指导和检测下积极进行尝试,只能经过充分实验、调整,使该策略适应运动员个体特征时才可以在比赛的情况下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杰修.高温高湿条件下的训练与比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7(4):10-11.

上一篇:广场舞在聊城市城区开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小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写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