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6 05:56:21

浅谈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个性化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尝试进行个性化的创作,真正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只有这样,美术教学才能上出特色,上出精彩。

关键词:初中美术 个性化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9-01

《中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它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并利用有效的艺术实践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创造,让学生对艺术法则、艺术趣味、艺术个性有切身的体验,同时鼓励个性化的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地营造美术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1 开放思维,尊重个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管图画的结构多么简单,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创造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独立地参与评价是发展个性的核心。所以,在美术课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和思考的机会,特别要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例如,笔者曾让学生根据想象来创作一幅“未来的家园”的美术作品。有的学生把家“安”在了海底,有的学生把家“安”在了海上;还有的同学把家“悬”在了半空中,有的同学把家“放”在了树上,与小鸟为伴;甚至有的同学把家“安”在了火星以及外太空的某个星球上。这样的奇思妙想的确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原来学生的想象力会如此的丰富,每一幅美术作品中都展现了他们对家独特的理解与认识。对于中学生不符合常理的大胆幻想,我们并不要否定,也不应该否定。学生们要画他们自己的画,用他们的心、他们的眼去感受,用他们自己的创作灵感去表现他们自己的世界。他们的画往往打破常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成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作品。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有的学生的作品,有时会不自觉地展现出某位大师的影子或一些新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小心的保护,精心的培养,并让它发扬光大才好,否则很容易把孩子的个性扼杀在摇篮里。要辅导出优秀的中学生作品,就必须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自己多姿多彩的绚丽世界。

2 选择个性化的创作方法

传统的美术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接受性学习的策略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失去自我的,而美术作品表现更多的是自我的认识和感受。新课标下的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应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另一方面应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较适合自己习惯的创作方法。美术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实践探究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还学生以自我,方法如下:

(1)表现材料的多样性。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利用多种材料来表现富有个性化的作品。如木片造型、稻草、高粱秸、豆类等等。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表现有个性的创作。

(2)表现技法的自由性:学生对创作是很有想法的,就绘画的表现技法,可采用水彩笔、蜡笔、蜡笔+水彩画颜料、蜡笔刮画、有色纸上作画、水墨画等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自由选择技法和工具,大胆表现画面,把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

(3)表现语言的求异性:创作表现需有创造性的思维,就色彩而言,有的学生喜欢用冷色调,有的喜欢暖色调,还有的喜欢鲜艳的色彩,根据性格的不同,同样是用线条来表现,细腻的性格表现的作品工整,而顽皮的性格,可能就表现的凌乱、豪放。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表现,与众不同。

(4)表现效果的创造性:小孩子总是喜欢新鲜的东西,无论是绘画创作、设计、还是综合体验,要不断引导,即使学生创作的东西还看不出多大的效果,但一定要给予他们信心,努力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

3 合理评价,发展个性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提到“绘画内容的基本定性是自为存在的主体性。”“绘画以心灵为它所表现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评价作品时,学生是否把自己的精神,思想融入其中是其作品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首要。

无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是在美术课外活动中,因为学习内容、方法的多元化, 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也相应是多元化的。对作品展开评价:独创性、新颖性、想象性、艺术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评价标准,个性化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提高和发展。在评价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中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中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中学生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总之,中学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对于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不断研究总结经验,挖掘潜能,发展个性,让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莉莉.浅谈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上旬刊),2013年7期.

[2] 张永红.基于提升中学生美术素养的教学举措[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5期.

[3] 杨泽平.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理分析[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4] 李晶.浅谈中学生美术和素质教育改革[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36期.

上一篇:例谈小学语文课本插图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教师要多才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