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实现分析

时间:2022-10-16 05:17:24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实现分析

摘要: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对质量要求高,要有高度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的组织和安全管理也十分复杂。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是基础埋深较大、支护难度大,材料垂直运输工程量较大,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泵送浇筑是高层建筑施工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施工保质、按时的完成,就要从施工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大高层建筑施工的保障措施和力度。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攀升,为了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高层房屋建筑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自从2005年开始我国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以及高度超过24米的其他民用建筑称为高层房屋建筑。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对质量要求高,要有高度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的组织和安全管理也十分复杂。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是基础埋深较大、支护难度大,材料垂直运输工程量较大,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泵送浇筑是高层建筑施工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施工保质、按时的完成,就要从施工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着手,加大高层建筑施工的保障措施和力度。

1.高层建筑的裂缝控制

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凝缩产生的,不可避免,高层建筑结构由于荷载大、混凝土多和基础较深,裂缝更容易产生。虽然裂缝对结构的整体安全影响不大,但是可能会引起诸如漏水、不美观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从设计以及施工角度来尽量预防控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是采取“放”、“抗”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措施,即为结构构件在自由无约束和有约束抑制变形状态时的措施。

1.1设计角度

(1)“放”措施。在建筑设计时就实现留置永久性的伸缩变形缝,具体可以在建筑外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分隔缝。

(2)“抗”措施。构件内钢筋配置的多少、间隔要严格控制,避免裂缝过宽、过长而引起的应力集中现象,例如,在墙体中部增设一道混凝土的腰梁,对于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在一定的间距位置和无约束端设置构造柱,提高墙体和梁底的砌筑搭接质量,可以在交接位置出加用钢丝网,在结构预留洞口四周加设加强构件等等。

(3)设计中留置后浇带。

1.2施工角度

(1)合理养护。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合理的养护是防止裂缝产生的十分有效的措施,可以对构件进行湿润养护,加强早起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的水分丧失过快,减少收缩的幅度,避免产生裂缝,另外,重视控制养护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延缓其升高、降低速率,及时的对构件内部、外部温度检测,控制内外温差,以尽量的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防止裂缝的出现。

(2)墙体和梁底之间在砌筑时留置一定的缝隙,待一段时间后再补砌。在梁和板、梁和墙、柱和墙等构件的交接处宜采用分层浇筑。施工过程中,提高浇筑振捣质量,避免振捣不足或者过度。

(3)选用材料。中、低度水化热水泥可以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得到充分的利用,选择的粗细骨料级配良好,掺加减水剂,使用混凝土外加剂和其他的掺合料可以降低水泥的用量。

2.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控制

混凝土工程是现浇整体结构的主体内容,工程量大,占用的工期长,影响较大,控制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于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材料的选用

原材料是混凝土强度、抗裂性等的决定性因素,严格把握材料的选择使用关卡,粗细骨料的级配要良好,在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粉煤灰可以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外加剂能降级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

2.2合理的配合比

配合比是指混凝土内的水泥、水、骨料、掺和料和外加剂相互间的比例,配合比的设计要满足结构强度、耐久性,混凝土和易性以及经济合理的要求。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试配、鉴定、试验等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在施工现场,需要根据砂石的含水率,掺加掺合料、外加剂和其他材料来确定合理的配合比,使泵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和易性满足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2.3严格的养护

高层建筑施工的混凝土大多是采用一次性大体积浇筑振捣的方法进行的,必须加强对养护过程的重视程度,及时采取严格的养护措施,从水分、温度控制、工作人员和防风等角度出发制定合理有效地养护方案,依据选用的原料品种、外界条件和混凝土的强度等设定合理的养护时间,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此外,加大混凝土在养护期间的监测和督查力度,对混凝土温度、强度、变形等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破坏因素的出现。

3.高层建筑的测量控制

测量控制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中比较复杂和难度较高的一项内容,主要涉及到轴、标高的相关控制,对于保障高层建筑施工时的准确性,避免施工偏差有重要的作用。

高层建筑高度大、质量要求高、误差影响大,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测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精度的要求也较高,例如,购置较为先进和精确的仪器,施工前要依据施工的方案确定合理的控制网、控制轴线,钢筋绑扎和架立模板的定位线也要事先确定。

高层建筑的施工测量基本是采用外控法与内控法相互结合的方案,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测量控制的精确性。

3.1轴线

对于深基坑轴线控制,将轴向控制网线向外引出设立龙门桩,利用仪器将轴线投测到基坑内部,而后再进行地下室墙体、桩身、承台等的放线定位,而且对于一些细部的微小尺寸也要严格的控制。

对于上部结构,建筑层施工和脚手架是共同升高的,这样一来,致使一些基准点是没办法进行引测的,可以在精确的轴网线上在一楼施工层上留置多块标有控制轴线点的钢板,上层施工时,在相应的位置处留设洞口,利用铅垂线来引测控制点。

3.2标高

建筑施工层标高的控制一般是在控制轴网线上预留四个以上的洞口,以此来进行标高的确定,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会由于架立模板、浇筑混凝土和人为失误等原因致使定位不准确,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加强对定位洞口的保护,增设支撑提高洞口抗破坏的能力,也可以加大对基准点的监测、修复力度。

4.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是建筑施工的第一主题,高层建筑的施工工期较长,露天、高空作业多,场地范围狭窄,环境条件较恶劣,工艺复杂,因此,施工难度是比较大的,伴随着的就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和突出。

4.1深基坑支护

深基坑支护是一项起到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当要对深基坑支护进行施工的时侯,我们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来确定其施工工艺和方案,例如,有建筑场地及周围的地理环境、地下水位及其变化情况、场地土质条件、深基坑的设计深度、施工天气、预防流砂和管涌等。

4.2模板架立

合理计划安排模板的设计、制造、支模、拆模的施工方案。模板的支撑应当经过计算满足要求,并形成图纸。加强对施工现场的供电房、配电室、电线电缆、接地保护系统的电力设施的保护。此外,根据混凝土和易性的离散性以及具体的天气条件变化指定相应的措施。

4.3脚手架

搭设脚手架所使用的材料要满足质量要求,高层建筑施工的脚手架须进行专门的计算分析,并指定相应的施工方案,脚手架必须与主体结构有充分可靠的连接,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脚手架的作业面要铺满板材,严禁出现洞口,还要设置卸料平台。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层建筑已经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出现和成长。以上分析了如何实现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问题,对施工过程的安全、顺利、如期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文娟.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11):202-203.

[2]何启伟. 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概述[J].中国科技博览,2010, (20):301-3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论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的评价 下一篇:浅谈地籍测绘中的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