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对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影响

时间:2022-10-16 05:08:17

地域性对都市报新闻报道的影响

摘要:本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比《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报道总量、版面数量、报道体裁数量、报道来源和舆论监督的不同,得出《新京报》报道内容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物的报道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够平息市民对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满。但是,在相关单位解释大水淹城的同时,自我辩解和工作难处得以报道,却不见问责报道。

关键词:北京暴雨;地域性;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35-02

一、引 言

马可(2007)[1]认为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去说,受众的接近性首先体现在地理条件的接近性。从产生信任的角度而言,信任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团体之间产生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事物、人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就受众而言,往往会顾及到附近的、了解的地域所报道的事件,并能根据对地理的认同感对某个新闻事件产生了解型的认同。地理的相似性和认同感越强,信任度就越高。受众是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公众,他尤其对自己身边的事情关心,特别是对周遭人的生活琐事、新鲜事、大事、奇闻逸事关心。

二、都市报地域性表现

(一)报道总量、版面、报道体裁数量的不同

北京暴雨的新闻报道集中在211年6月24、25日两天,《新》在报道总量和版面数量分别比《南都》高17和6(见表1)。城市区域是都市报竞争的根本,都市报的受众市场区域和广告商目标消费市场区域有特定的地域范围、特定的城市。从表1中可以看出,《新》第一天3个全版,第二天5个全版的分量,对发生在本区域内的较重大事件给予了很高关注。因为事发地距离《南都》的地理距离很远,《南都》则以一天一个全版对北京暴雨进行了报道。《新》和《南都》在报道的类型分布上也体现了都市报地域性特点。消息特点是短小精悍、时效性强,《新》24日的新闻体裁全部是消息,仅有1篇服务类信息。25日同时刊发消息、通讯和其他类新闻,消息内容报道北京暴雨最近近况,通讯内容有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两种,其他类新闻在25日数量最多,这类新闻内容主要为北京市民提供道路信息、处理积水的办法和国外修建排水管道的经验。

(二)报道来源的不同

1.《南方都市报》。《南都》和《新》的报道来源差别明显(见表4、表5)。2011年6月24日,《南都》以转发新华社稿件为主,除此之外只有1篇本报讯;《新》全部报道都来自本报记者。6月25日,《南都》的综合信息来源排在第一位,本报记者来稿排在第二位。报道内容从关注北京暴雨转移到广州应对内涝的准备,例如A04版头条新闻《应对内涝 广州准备好了吗》,在回顾了近年国内城市内涝频发事件后,提出四个招数应对内涝。值得注意的是,25日的“声音”栏目刊发了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简短评论,三者都对城市建设只重地上面子工程,不管地下管道工程提出了批评。“拷问城市内涝”栏目指出,北京暴雨造成城市严重积水,有三点原因。

表16月24和6月25日北京暴雨新闻报道总量

表2《南方都市报》报道体裁数量(其他:服务类信息和国外经验)

表3《新京报》报道体裁数量(其他:服务类信息和国外经验)

2.《新京报》。除2011年6月25日刊登了1篇综合信息,6月24日和25日,《新》的报道都是本报社记者自己采编完成。因为报社所在位置是北京,对比《南都》对北京暴雨的报道,《新》具有地理优势。

表4《南方都市报》报道来源

表5《新京报》报道来源

表6 报道内容分类

(相关单位包含市防汛办、排水集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三)贴近性和舆论监督程度的不同

1.报道内容贴近性的表现。从表6中可以看出,两家报纸的报道内容都涉及到“拷问城市内涝”、“提高管道排洪能力意见”、“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最新近况”。《南都》内容有“台风防洪”的报道,《新》没有。《新》内容有“相关单位答疑”和“民生理赔贴士”的报道,《南都》没有。究其原因,《南都》地处广州,台风是沿海地区的自然现象,而内陆没有台风,因此报道也就不需要相关内容,都市报针对多数阅读者的地域特点,更加注重贴近市民身边的信息传播。暴雨过后,给一些市民带来财产损失,《新》的“民生理赔贴士”根据新闻贴近性原则,及时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信息。例如,北京暴雨让地下停车场成了地下水车场,“民生理赔贴士”的推出给有车的市民提供相关理赔服务信息。《新》的“相关单位答疑”内容里涉及两个单位,一是2011年6月24日对市防汛办的报道,二是2011年6月25日对北京排水集团的报道,三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暴雨过后,城市路面积水严重,网上有帖子调侃说“如果你爱我,就带我去北京看海”。针对路面积水严重这一事实,《新》及时对三家单位进行采访,以问答形式或逻辑发展顺序进行报道。

2.舆论监督。大水围城,市民出行不便,地下管网不合理等问题是大雨过后北京交出的答卷,从表6看出,双方的报道内容都涉及了“拷问城市内涝”,但是细看报道内发现,《南都》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质疑和批评多,《新》对此次大水淹城的解释多。拷问城市内涝。

(1)《南都》的“声音”和“拷问城市内涝”两个栏目对大水淹城做了批评。“声音”栏目内容是人民网评论、曹景行和龙应台的一两句话,内容如下:一场大雨就让一座城市瘫痪,委实令人沉思。下场暴雨就让城市窘态百出,几成泽国,便不能不让人对这座城市的发达指数和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打个问号。

――人民网评论

“大雨围城”反映的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政绩观的扭曲:地面上的东西看得出,投资下去就可以作为成绩,地面下的东西大家往往不注意,检查工作也很难钻到地下去。

――资深媒体人曹景行

话语里对城市管理者的批评和质疑明显,如“打个问号”、“政绩观的扭曲”、“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拷问城市内涝”栏目从三个角度指出大水淹城的原因,分别是:排水管网欠账多,提出城市内涝不仅是技术性问题,更是投资管理问题;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至于90%的雨水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很多市民并未及时接到雷雨预警信息。

(2)《新》有一篇质问城市管道的报道:《标准太低危及城市安全》。和《南都》相比,本篇文章的词语态度更中立,指责不多,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对策。例如,第二段说造成北京设计标准偏低的三个原因,第三段进一步说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能过度超前,以及过度超前会带来的问题。文章最后结尾点出城市建设不能盲目开发,应该和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相适应。

3.相关单位答疑。在对北京暴雨的报道中,《新》还采访了相关单位,这些报道遵循的逻辑思路是:为什么会大水淹城北京目前的地下管道设备情况如何相关单位的难处有哪些相关单位对北京城市地下管网整改的行动计划。例如2011年6月25日,《新》用了一个整版报道北京排水集团对北京排水管网的回应,在解答为什么会大水淹城时,报道给出了三个原因,分别是雨水太大;雷电造成泵站断电,导致抽水能力下降;排水设施标准偏低。和《南都》的质疑相比,《新》在报道时陈述了两个自然因素,即雨太大和雷电,第三个因素才谈到了排水设施的问题。

三、结 语

《新京报》地处事发地,在暴雨发生时和发生后,一共用8个全版进行报道。报道内容通过对不同层面人物的报道以及准备采取的治理措施,能够平息市民对大水淹的埋怨和不满。给防汛办、排水集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解释大水淹城的发言平台。但是,在相关单位解释大水淹城的同时,自我辩解和工作难处得以报道,却不见问责报道。《南方都市报》远离事发地,一共用2个全版进行报道。针对城市地下管网在北京暴雨中曝露出的不足,批评质疑城市管理者,给予广州地下管网建设的意见,报道内容符合都市报自身销售范围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可.调查性报道及其公信力浅析―以地域性问题报道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4).

[2] 黎梦怡.对《人民日报》“台湾8.8水灾”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10(4).

[3] 齐飞.台湾报纸对北京奥运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世界,2009(4).

[4] 李丽.从程春明案看新闻报道的倾向性[J].东南传播,2009(7).

[5] 杨扬,付子峰.新闻报道的地域性歧视刍议[J].今传媒,2009(4).

[6] 张洁意.都市报特点与城市文化的关系[J].青年记者,2007(9).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中学音乐教育的变化 下一篇:浅析商业广告中幽默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