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6 04:55:37

浅谈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在知识爆炸的21世纪,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从聋生自身潜能的开发为出发点,通过教育教学,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科学施教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发展创新能力,逐步使聋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聋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潜能

创新能力,也称为创新力。在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想出的“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可以说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是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聋哑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能独立地掌握知识,获取信息,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让聋生实现自我,成为自身发展变化的主体,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人。这就需要对聋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一、尊重聋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聋生由于身体原因以及家庭背景、干预程度等等都会引起个体差异。这种差异的普遍存在会使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表现出差异,也会在个体诸种性向、能力之间表现出不平衡状态。这些差异的存在决定了聋生在各自发展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正确对待差异,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根据这些差异,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某个聋生喜爱绘画而不喜爱运动,他的美术技能就会大大高于其运动技能;某个聋生喜欢数学计算,而不喜欢阅读写作,其数学成绩就会好于他的语文成绩;某个聋生喜爱动手操作,而不善于言辞,他的手工能力就会强于他的言语表达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这些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在某个方面、某些领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促进他们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水平,成为有突出特长的人才。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话似乎代表了真理,大家习惯于标准答案、一种思路和规范格式,不能容忍不同的观点,学生只能跟从和模仿。而教师更多的是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我们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激发聋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主动地参与、探索发现,充分地发表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的前推下,强调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三、发挥聋生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能力的障碍是聋生最显著、最有代表性的身心缺陷之一。在培养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今天,传统教学观已经难以适应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需要。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外界信息输入渠道受到很大限制,这就影响了他们智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聋生思维不活,学知识很死板,不能举一反三,却很少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也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死板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答题也是按老师的同一个标准,我们在教学中是不是无形地抹杀了孩子潜在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要训练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空间的内驱力,想象力越丰富,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科学施教技能

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聋生虽然参与学习,但他们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持久,因而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应放弃传统的权威式的教学和管理,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科学施教技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造”的学习方式,充分运用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例如教《太阳》一课时,我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利用生动、活泼、新颖的界面,显示出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富有情趣,并让学生参与操作,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中兴趣倍增,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2、扩展学习内容,开放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创造性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能力状况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来搜集信息,查找资料等,扩展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遵循“自主、探究、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解决,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全班讨论仍无法解决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归纳。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让聋生掌握知识,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最重要的,所以,聋校教学应立足于聋生的未来发展,不断发掘聋生的创造潜能,采用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培养聋生的创新能力,使聋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季佩玉等.聋教育

2 朱操.初探特校“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新特征

上一篇:运用夸张手法 激发学习兴趣 下一篇:谈小学数学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