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式教学

时间:2022-10-16 03:59:01

浅谈小学数学主体参与式教学

摘 要:“主体参与”就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其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促进学生的内部因素起变化,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因此“主体参与”的程度决定着教学效果。教法、学法得当,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减轻学习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体参与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别强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下面,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培养兴趣,启发参与

培养学生的兴趣应从情(情感)、趣(趣味)、动(操作)、激(激励)四方面入手。情感是人的意识倾向性,是兴趣形成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善于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关心爱护学生,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去感染和激励学生,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的条件。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前提。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的数学美,让学生学习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并通过恰当的设问和语言调节,使学生在感知操作的情境中进行语言表述,使学生“手上会做、嘴上会说、大脑理解”。激励能激发人的动机,引发人的行为。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激励起着动力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纵深发展,保持始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既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又独立思考、相互竞争,鼓励学生从小树立爱国家、爱科学、爱人民的雄心壮志,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景,引导参与

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时,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自愿结合,两人一组模拟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反向、同时”。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几个数学概念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究。知识本身的矛盾发展形成了特定的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背景中考虑,从学生已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地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并且弄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顺利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知识。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开始时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预留悬念、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腔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三、指导学生,学会参与

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备课时要明确学情备学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预习设计要指导方法,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预习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以“导学”为核心,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以学论教的意识,教学相长、教学共进;练习设计要分层次、有弹性,多少适量、难易适度,有利于学生运用学法,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面向全体,共同参与

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各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成长发展,让他们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享受各自的学习进步并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功。

组织小组学习,确保全员参与。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让每个学生发表意见、展示思维,难以有针对性地做具体指导。因此,建议组织小组研讨学习,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学习成果。

五、运用教具,组织参与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学科的特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让学习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对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法则、原理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使知识由难到易,化抽象为具体,建立起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而这些表象也就是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思考过渡到抽象的概括。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六、教会学法,主动参与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说明数学教师要把“主体参与”作为现代数学教学的主旋律,教学生会学习才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方案。例如在教含有未知数的式题时,教给了学生“一看、二想、三列式、四算、五验”的学习方法;在教两步应用计算题时,给了学生“一找、二进、三补、四编”的方法,如在做“8×-8×3=48”思考练习题时,一位学生能打破常规思路,将48变成了“8乘6”的积,使这道含有未知数的两步计算式题变成了“几个8”减去“3个8”等于“6个8”的口算题,这样变换说法后,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种学习方法的情境中,使学生开阔了解题思路,掌握了最佳学习方法。

总之,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结果告诉学生而应组织、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启发、诱导,使其能够想出独特、新颖的解法和见解,让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得到培养,数学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袁志芬.新课程背景下低效教学现象探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6).

[2]贾玉春,辛志英.课堂教学主体参与低效化探析.中小学教师培讨,2008(6).

[3]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对山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探讨 下一篇:回归生活: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