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教材建设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时间:2022-10-16 03:56:34

【前言】教师与学生:教材建设的参与者与创造者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忍俊不禁”与“笑”语义重复,一定与“破口大笑”完全重复吗? 2.可以简单地把“破口大笑”去掉了事吗? 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对“忍俊不禁”做出了更加精确的解释:想笑,又极力忍住不笑出来,但是没有忍住,终于又笑出来了,但是绝对不是完全张开嘴笑,应该是抿...

教师与学生:教材建设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石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这篇课文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然而,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却遇到了“忍俊不禁”一词的使用问题。

忍俊不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忍不住笑。而课文中却这样使用该词语:“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很明显,这个地方“忍俊不禁”一词用错了,就如同“抗战英雄被日本鬼子打得浑身遍体鳞伤一样”中“深身”和“遍体”语义重复了。既然是“忍俊不禁”,何须再强调“破口大笑”呢?

怎么处理这个错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是错的?告诉学生即使像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也会犯错误?

思考之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忍俊不禁”与“笑”语义重复,一定与“破口大笑”完全重复吗?

2.可以简单地把“破口大笑”去掉了事吗?

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对“忍俊不禁”做出了更加精确的解释:想笑,又极力忍住不笑出来,但是没有忍住,终于又笑出来了,但是绝对不是完全张开嘴笑,应该是抿着嘴笑。所以“忍俊不禁”与“破口大笑”不能划等号。所以也不能简单地把“破口大笑”去掉。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我又要求学生思考:

该怎样解决这个错误?

经过思考与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忍俊不禁”不能简单去掉,可以这样修改:“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继而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学生的修改真是妙不可言:既不是简单的保留,也不是简单地去掉,而是恰当地修改,修改之后的表达更加符合文章的意思,与石榴的成长过程也吻合――石榴成熟了,先“忍俊不禁”,继而是“忍不住笑出来”,最后是“破口大笑”,这“笑”就具有了一种动态的美,这“笑”就有了一个美的过程,传神微妙地描写出了石榴由小到大张开口笑的过程。修改以后,不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变成了生动传神的描述。我于是这样评价学生:你们不是在学习教材,而简直是在参与教材的建设了。

在《石榴》一课的教学中,我还让学生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中的“演艺”一词可以换为“演绎”吗?

学生查词典后得到解释:

演艺:戏剧、影视、歌舞、曲艺、杂技等表演艺术;表演的技艺。两个解释都是名词。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成、发挥;展现、表现。第二三两种解释都是动词。

“演艺”重在赞美石榴变化的过程的艺术之美,而“演绎”重在赞美石榴的所谓表现,前者重在过程之美,后者重在结果。郭沫若这样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作家的文章,毫无疑问,他肯定会选用“演艺”这个词。

就这样两个词语,耗费了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是很有收获的,而且他们很自豪,因为老师说他们参与了教材的建设。

其实,参与教材建设的何止是学生,教师更应该是教材建设的参与者。

在教育学理论中,课程与教材都是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材也有广义教材与狭义教材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一般来说,教材是由相关学科的著名专家编写的,教师学生都是教材的使用者。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是学生,一般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奉为神圣不可变更的“圣经”,是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对于教材,视若雷池,不敢逾越一步。传统的教材观,僵化了基础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消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师的教材观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建设参与者,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圭臬”,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材料和工具。在《石榴》一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学习教材,但是不盲从教材,因为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材料,又是学生获取优美语言熏陶和情感熏陶的材料,更是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的材料。

其实,教材并没有限定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空间,相反,教材还为我们预留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材所选篇目之外,增加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目。即使是已有的篇目,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不仅仅是解读课文,不仅仅是引领学生解读课文,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熏陶情感,也可以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重新进行组合编排,进行更加符合情理和事实的解读,甚至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再加工。让学生在对课文的重新解读之中,在对课文进行的“改造”之中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去体验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过程,去收获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完全明白,我们不仅是学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学,用教材来创造;同样,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教。

教师在教学时应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所谓认真地分析、理解教材,就是要认真钻研、理解教材所承载的内容、重点难点、文化内涵和知识体系,还要认真分析理解其设计意图,思考教材对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所谓科学地使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作为“活”的载体而不是“死”的陈述性知识,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参考教材中已有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符合本班学生真实情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果教材已有的活动设计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教师应该设计较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搭“梯子”。如果教材中的活动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的再设计应适当加大难度,给学生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所以教师使用教材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当把教材看成是自己从事自主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亦步亦趋的“教本”。因为教材面对的是某一地区或者若干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的教学对象。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具体的教师来完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单元内部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安排,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甚至当教材内容不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容易操作或没有训练的价值时,教师还可以对其作必要的删减。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多版本教材资源,把手中的教材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互参照,相互比对,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对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总之,当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材的奴隶,不再是被动地去教教材、学教材,而是成为了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建设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主动地去用教材教,用教材学,甚至是自己去编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语文教材,那么,教师就真正成为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就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惟其如此,语文的教与学方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活动,成为具有创新价值的活动,成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活动。

上一篇:立体型阅读课堂教学“层递性问题”方法探析 下一篇:汉字入手,趣说《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