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材理解范式的革命

时间:2022-10-16 02:49:20

教师学科教材理解范式的革命

【摘 要】一门学科的核心概念来自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质。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所依据的材料。教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方式、策略和效果。范式,支配人们思维行为方式的一种模型。

【关键词】教师学科;教材理解;范式

学科,作为研究意义上的学科,学科要素包括五个方面,核心概念和范畴,研究对象,核心问题,原理和命题,研究方法。其中,研究对象必须进入人的意识和思维,研究对象是经验事实。作为教学意义上的学科,学科性质,学科要素,学科结构,学科层次与类型。学科的功能有描述,解释,指导和预测。所有学科都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学科亦如此。而研究对象决定一门学科独特的性质。教师学科的研究对象为教材、教法、课程等等,决定着教师学科的性质。

范式,支配人们思维行为方式的一种模型,由美国的库斯提出。范式包含有信念、价值、思维和行为方法等。从教材到学科的转变,把对教材的理解转换为对学科的理解。教师对学科教材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是实现有效课堂的源泉和前提。

中国教师理解教材存在什么问题?

首先,习惯关注学科教材、课堂教学的浅层部分;其次,关注局部和重点,没有看到整体;最后,关注教材的具体,没有看到具体后的本体。概括而言,即“浅、散、繁”。中国教师没有抓住“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基本思想。

如何让学生理解?有以下途径:一、转换,一种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方式。二、解释,揭示事物的本质内涵,也是辨别界定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三、说明,回答为什么。四、推断,从已知推断未知,用已有经验做出假设和判断。五、概括,概括是所有科学发现的首要机制,是学生获取概念的基础。六、比较,比较异同。

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教材呢?

深,深透、深度;整合;精简。深透度、简洁度和准确性,从内核到整体。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整体。从全局上理解全套教材的性质、内容、编排意图训练线索及体例,做到对每册教材的教学任务胸中有数,要把教学大纲和教材结合起来钻研理解。掌握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理解教材的重难点,明确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发展嘟些方面的智力,培养哪些道德品质、习惯等等。研究教材主要指了解教材的体系、特点和把握教材的内容。

(二)理解单元。可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任务;第二步,掌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三步,知道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旧知识有哪些;第四步,了解各节各课内容的主要特点;第五步,了解编者将此单元内各节各课编在一起的意图。

(三)落实课时。即把理解教材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课时,对单节单课教材的钻研,是设计教法、改革教学, 提高课堂效益的关健一环。教师应独立地、认真地、深入地从各方面去钻研每一节每一课教材。

(四)综合分祈。要跳出单元和单节单课的圈子从某一角度补教材的有关内容放在一起比较研究。这样不仅能对教材加深印象,增强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而且能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发现能力、联想能力。

(五)间接吸收。在独立钻研教材后,要参考众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这是一种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兼容的钻研理解教材的方式,这样间接吸收别人的教法, 对自己的所得进行补充、深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收集教学资料,备课时,可随时提取出来进行参考学习。

再从一个角度看,也可以通过面对教材、挖掘教材和超越教材来达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1、面对教材。以语文为例,一位教师与同教研组老师集中探讨、研究, 以课型为“切入点”对整册教材按单元、小节进行分析,力求做到:看懂教材,理解意图,灵活应用。随着教材实验的深入。对新教材逐步实现三个“转变”:(1)由看懂教材向对教材作局部调整转变;(2)由注重前期备课向注重课后反思转变;(3)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抓好这三个“转变”的根本是课堂教学。

2、挖掘教材。挖掘教材,在内涵上力求广度与深度。以一个教师在教授一年级( 下册) 第77页例题为例,教学时, 他先出示情境图―――4个鱼缸( 其中有3个鱼缸内有4条鱼,1个鱼缸里有2条鱼) 后问:“同学们根据情境图能求出一共有几条鱼吗? ”学生列式是: 4+4+4+2=14;4×3+2=14; 4×4- 2=14。” 老师讲解完例题后进一步提问:“ 你怎么做可以使原来的例题两步计算变一步计算? ”学生对此展开讨论, 有的说:“去掉2条鱼, 列式为4×3=12”有的说:“去掉5条鱼列式为42=8”, 还有的说:“去掉10条鱼, 列式为4×1=4”。这时也有孩子说添上2条。列成算式4×4=16”。这种设计思路既巩固和复习了学生已学的内容, 又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应用。

3、超越教材。“走出教材, 超越教材”即跳出教材看教材, 它是追求对教材更深刻地理解,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 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材的辅助资源是课程理论提出的新要求。例如,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以学生的家庭、旅游生活、劳动生活为背景创设学习情境, 体现了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课程理念。2.注意选取学生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知识。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者,理解教材还可以从对教材多样化版本的理解,对教材性质与功能的理解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理解入手。

要深入理解教材,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不同的教材所针对的学生的水平和层次不同,具有的地方特色和实施特色不同,对实施条件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种教材各自的特点、优势、不足有充分的了解,才可能做出适合的选择。

其次应该合理把握教材的性质与功能,教师对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基本认识,体现教师基本的教材观,而教师的教材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使用教材的态度、方法和效果。曾经课程一度成为国家意志和政治意志的体现,教材成为规范的制度文本。在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十几年前,派纳说,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基于这种对课程的基本认识,教师面对教材时,需要摈弃“教材中心”或“教材权威”的思想观念,而把教材看作自己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教材只是无限多的教学资源中约定俗成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是关键。”

第三,针对不同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针对性、多样化的理解策略,达到全面深入的理解。在教材这个层面上,课程显得更加复杂。由于课程类型的不同和彼此之间性质、内容、方式等的差异,各种类型、各种版本、各种表现形式的教材多样纷呈。

教师理解教材的过程,更像是一个织网的过程,只有兼顾和融合了各个方面的有用资料,才能达到一种平衡和和谐。而在这网里,教师并不埋没其中,而会因为网的精致更美丽了自己。更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自我的全身心投入,这个网就缺少了绚丽的色彩。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个性化教学,教学因为教师的个性而出色,教师因为教学的出色而优秀。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

[2]张廷凯.课程决策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9(2).

[3]李福新,刘丽萍.新课程背景下教材观的重新厘定及有效践行[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4]孙宽宁.教师如何理解教材[J].当代教育科学,2011(7).

[5]王又新.理解教材性质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上一篇:仿生形态空气净化器的市场研究与产品开发 下一篇:浅议我国慈善组织会计信息披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