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高考作文中的材料选择

时间:2022-10-16 01:10:13

略读高考作文中的材料选择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最具综合性的一道题目。因此有人说,考语文一道作文题足矣。作文考查书面表达能力,考查从理解审看题目,到构思布局谋篇成文的能力,考查知识积累、语文素养,考查生活积淀以及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对现实的关照和思考能力,考查他们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认识水平,所以作文题最能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试题能否实现这一测试功能,是广大考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关心的,恐怕也是每年高考作文题备受社会瞩目的一个原因。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全国17套作文题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对未来的作文考查又有怎样的启示?这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先以列表的方式呈现2012年全国17套作文题内容及类型。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除江苏卷给出标题外,其余16省市均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也是近年来作文命题的大趋势。16篇材料文中11篇给出的是情景材料,5篇给出的是格言式材料。材料内容涉及学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价值观的引导、成长感悟、生活智慧的启迪、成功所需条件的探讨等等。命题有的有对材料的解读和写作提示,有的则没有任何解读和提示,完全要求学生独立把握。

不能否认,近些年被多数省份广泛采用的给材料作文命题的方式有它独特的优势,尤其在防止考生套写和宿构问题上功劳不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考试的公平性。但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命题,好的材料有哪些特质,是否需给出必要的解读和提示,或给出怎样的提示,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与展现,这些都值得研究。我们认为,一道好的材料作文试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质。

一是多选取源自真实生活的场景或情景作为命题材料,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或是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熟悉的材料便于激发考生临场的写作灵感,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构思成文。

比如浙江卷:

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采用学校里学生的事作为素材,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好成绩还是好品质、好性格、好人缘,也是多数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的选择或是困惑,所以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思考,将平时的困惑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中提炼提升,写出优质的考场作文。

再如湖北卷关于书信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讨论,是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的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关注这些变化,思考它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或不利,借此展开类似的联想(毕竟生活中类似的变化还有很多),从中找到自己的角度,便可构思成文了。

二是材料应富于启发性,有一定的开阔度,为考生的思维预留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多样化立意。材料过于宽泛容易泛化成话题文,过窄则会限制考生的思路,出现立意雷同、文章千人一面等情况。只有选取富于暗示性与启发性、较为弹性的材料,才便于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才能让不同层次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从而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比如广东卷: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材料围绕着选择出生地问题,选用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名人观点。汤因比渴望回归历史,引出的是文化的角度,从这个角度既可以赞扬中西文化,歌颂古今文明,也可以具体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一种文明与文化,进而展开写作。比如底蕴深厚的中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开启新时代的五四文明等等。它能促使考生充分调动平时在人文、历史、文化方面的阅读积累,展现积淀与才思。而居里夫人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句话又与前面的材料形成一种对比,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思维的张力,引导考生在人生态度上进行思考,获得关注现实、脚踏实地、积极乐观看人生的感悟,从而构思成文。所以这个材料兼具文化底蕴、生活思考、时代精神和个人情怀等多种升华可能性,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再如辽宁卷中女钢琴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的耐人寻味的回答,可以从做事踏实、不浮夸的态度立意,也可以根据钢琴家的特殊身份,藉此谈对艺术的深入理解。

而有的材料虽然源于生活,但由于内蕴不够丰富,考生可发挥的空间不大。比如北京卷老计巡路的故事。这个材料的出发点很好,引导学生关注平凡的人与事,可以就老计的平凡岗位、职业心态、精神状态和社会认可与回报角度展开联想。但一来材料所给人物的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有距离,二来对于老计的工作状况学生只能给出肯定和赞扬。面对这样一个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材料,考生在考场上几乎没有多大发挥的余地,也不敢随意发挥。从阅卷现场情况看,2012年出现的立意雷同、运用材料雷同(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司机等材料被高频率使用)的作文数量远远多于往年,作文的区分度不太理想,选拔功能稍弱。

除了材料本身的丰富性与开放性外,命题所提供的解读与提示适度也很重要,如解读过多就代替了学生思考,提示过多也会限制学生思路的进一步打开。是否需要解读,提示到什么程度要适材料而定。比如湖北卷关于家书的讨论,通过提供甲乙丙丁的学生对话,帮助考生迅速打开写作思路。这种方式也是近年命题常采用的方式,但如果解读过多就会代替了学生自主的审题思考。最后考生倒像是做选择题,任意选取一个立意就可以了,它缺乏思维的挑战性,也是对考生审题能力的不信任。

三是材料富于思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考查出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近些年考场作文中出现学生思想贫弱苍白的现象已引起多方关注,即便是高分作文,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也很多。其中原因,我想首先是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沉重的课业挤占,各种考试带来的压力把学生压在课本中,课上围着课本转,而课下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又较为有限,长此以往导致精神生活贫乏,思考力下降。其次恐怕还与平常作文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有关。今年部分省市的考题选取材料富于思辨性,对考生的思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比如几则格言式材料,先看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材料引用冯骥才名言,举出运动中的赛跑与人生中的赛跑两种状态,提出有限与无限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可以从追求人生的“速度”“宽度”或是“高度”“长度”等角度展开思辨与联想,但思考必须要关照到两个对立方的关系,不能脱离一方而论。

再如江西卷: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材料中的两句话提示着两种处事哲理和人生态度:是懂得珍惜现有的,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可得的。在写作时可以侧重一点作展开,也可以在二者的平衡中寻找辩证关系,做辩证的发挥。还有像四川卷“手握一滴水,就是握着一个世界”的一首小诗,也包含着小与大、局部与整体、细节与全局等辩证关系。这些富于思辨性的材料都对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出挑战,对学生的思考力有较高要求。而且格言式材料比较抽象,解读本身有难度,对于平时思维训练积累不够的考生来说是打在了软肋上。

此外,作文材料还应该有利于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对于每个人渴望的成功或是考生正经历的成长有启发性,有正确的引领意义。比如北京卷老计的故事,引导关注平凡人,树立朴实的价值观。山东卷引用孙中山名言激励成长中的学生要勇于担当,承担起社会改革发展的重任。上海卷自我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捕捉智慧的灵光,成就精彩人生。辽宁卷“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启示学生应力避浮躁与喧嚣,有自己的一份沉淀。全国大纲卷如何在干农活时甩掉包袱的讨论,对于正确的处事方式有积极启发。天津卷老鱼和小鱼的对话,也启发学生如何看待和珍视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当然,命题在精神方面引领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因过于追求一方面的功能而压制了材料的开阔度,限制了考生的思维。

最后还需特别强调的是,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高考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故命题也可以顺势发挥其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价值取向上对中学写作教学作正确、积极的引导。近年来,由于高考作文不佳而暴露出的中学写作教学的问题有目共睹。社会对此的微词也越来越多。被指责的主要问题有:写作模式化、程式化,内容假大空,思想苍白贫乏,思维缺少发散性,语言学生腔或文艺腔,不说真话,不会写自己的话,宿构、套作的情况较为严重等。当然导致作文中这些问题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都责怪语文教学。但语文教学的确要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基于以上原因,高考作文命题应发挥其对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从命题上有所突破或规避,从评阅标准上有所鼓励或抵制,而且矫枉有时需要过正。总之,作文试题命制责任重大,需加强研究,并在实践的反馈与反思中不断改进。

上一篇:聚焦汉口北 花木四季美 下一篇:优良彩叶树新品种